學校無功課日│從「無功課日」開始重建正確態度 小一家長tips:戰勝做功課6個方案
更新時間:07:15 2025-10-21 HKT
發佈時間:07:15 2025-10-21 HKT
發佈時間:07:15 2025-10-21 HKT

學校無功課日︳不同學校推行無功課日,莘莘學子都感受到快樂,讓我們追溯本源,以實際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功課問題。兒童發展協會教育中心創辦人、現任香港U12及U18圍棋隊教練及顧問梁志聰博士(下稱梁Sir),多年來教導不同階層孩子解決課業困難。現在不少小學開始實施無功課日,梁Sir認為對家長及孩子都是一個「鬆綁」。「家長有一個合理理由暫時退出『教育軍備競賽』,減輕『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我的孩子不能落後』的比較焦慮。」
「三無」做成動機欠奉
中場休息過後,就要落場,環顧現今不少小學生都有不想做功課或欠交功課的情況,梁Sir說主因是三無;無趣味、無挑戰、無回報。
1. 無趣味
- 功課內容枯燥重複:無法激發興趣,大腦會直接將其歸類為「不愉快」的任務,從而產生排斥與拖延。

(圖片來源:PhotoAC)
2. 無挑戰
- 功課太困難:孩子感到挫敗和無助,不知從何入手,導致拖延。
- 功課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讓孩子感到無聊,同樣會引發拖延。
- 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包括時間管理、任務分解、專注力不足,導致孩子無法規劃功課或分解大任務,因而感到不堪重負(overwhelm),選擇逃避。
- 情緒調節困難:面對功課時產生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拖延成為一種短暫的情緒逃避策略。

(圖片來源:PhotoAC)
3. 無回報
- 完美主義心態:害怕無法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形成「非全即無」的思維(要麼做好,要麼不做)。寧可因「不交功課」被批評,也不願因「做得差」被指責。
- 過去的負面經歷:曾因功課錯誤遭受嚴厲指責或嘲笑,將「做功課」與「負面結果」聯繫起來,形成心理陰影。
- 回報遙遠且抽象:完成功課的好處如好成績、未來成就太過長遠和抽象,不如玩耍、打機等帶來的即時快樂具體。大腦天生傾向選擇即時滿足,因此優先選擇娛樂。

(圖片來源:Freepik)
因應孩子反應拆解
面對孩子抗拒做功課或無限拖長,梁Sir建議家長要建立「需耍做」和「想做」的分別,讓孩子明白要做好需要做的事,才做想做的事,以及因應他們的性格特質,調節他們面對功課的態度,
1. 完美主義孩子
- 減輕焦慮和恐懼,創造一個安全而容讓錯誤的環境,強調「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把關注點從「結果」轉移到「努力的過程」,幫助孩子分解任務,降低起點難度如「我們先做5分鐘」開始,分拆完成。

(圖片來源:PhotoAC)
2. 動力低的孩子
- 建立即時和具象的回報。將大目標分拆成小目標,並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獎勵,一句真誠的讚美、1小時的自由時間也是好禮物。嘗試將作業與孩子的興趣點聯繫,增加任務的趣味性。

(圖片來源:PhotoAC)
後記:心理緩衝區
學業壓力是當代兒童焦慮的重要來源之一,梁Sir提醒家長,無功課日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心理緩衝區,讓他們從學業壓力中暫時抽離,有助減少厭學情緒,所以家長勿陷入「無功課,但不能無學習」的陷阱,用課外班、練習填滿孩子的時間,這就完全忘記初衷了。

兒童發展協會教育中心創辦人梁志聰博士(圖:劉佩樺)
小一家長tips:戰勝做功課6個方案
現在還是開學初期,小一同學開始要做功課,梁Sir有實戰方案給家長參考。
- 陪伴或教導做功課時,多用「我們」少用「你要」。
- 將功課命名為「攻略練習」,像打遊戲的攻略本。
- 家長與孩子挑戰賽。家長要完成一項工作 / 家務,同時間孩子就做功課,鬥快完成。
- 先完成後提升質量,過程中盡量減少批評,完成後共同找出做得好的地方,然後找出可以改善到一樣好的地方,藉此提升質量。
- 有形獎賞。對於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盡量給予鼓勵,例如這個字寫得很漂亮,可給9分;你可以安坐5分鐘做功課,很厲害,那麼我們桃戰6分鐘吧!
- 將功課按喜好或難道分成3關,容易的先做,然後像打遊戲般最後挑戰「大佬」!

(圖片來源:Pexels)
文:劉佩樺 圖:劉佩樺、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學校無功課日│樂華天主教小學特色親子功課融入幸福元素 5個正面影響
相關文章︳學校無功課日│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每月一次「無功課日」鬆綁學業壓力全家「幸福」
最Hit
博物館通行證長者優惠$25!全年無限次參觀17個景點!主題樂園/購物/餐廳有折 一文睇清申請詳情(2025年10月最新版)
2025-10-19 14:08 HKT
張敬軒出騷罕有「點評」司儀表現 前TVB資深新聞主播公開致歉: 我有疏忽,抱歉
2025-10-20 13:00 H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