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可怕是窒息的說話方式 習慣性批評與一個港人習慣影響親子關係︳兒童遊戲治療
發佈時間:12:02 2025-09-21 HKT

家長冀望子女成才費盡心力,供書教學、興趣補習缺一不可。我看到很多小朋友有很好的背景,但為何找我做個案的往往有這類型小朋友?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這類小朋友的內心又經過甚麼掙扎?
港人父母習慣性批評
明明可以好好說卻總是出口傷人,明明是關心說出口的卻變成指責,這類型的對話每天都在上演中,家庭中的對話變得好像病毒一樣,互相感染。明明是愛,最後變得如此不堪。今天我就來分析一下這種獨特的相處模式。

大多數香港父母用的字眼都很具攻擊性,可能想小朋友做一件事,但嘴裏說出來的變成另一回事,例如:
「你咪試下唔好做,睇下有無得玩!」
「又係咁,你次次都做唔好!」
「我講咗好多次你都係咁。」
「我都唔明你返學學乜㗎,少少嘢都唔識。」
「你行好啲啦,行步路都跳跳吓。」
很多生活細節上,有些父母會不斷批判小朋友,俗語中的「雞蛋裏挑骨頭」,很明顯他們少時候也經歷過同樣情況。

家是一個表達愛與關懷的地方,不是一個計較成敗的地方,小朋友做得不夠好,應該是鼓勵和支持。如果一個家庭充滿了挑剔和嫌棄,家就會變成一個精神折磨的場地。家人間不斷的挑釁就會變得好像博弈一樣,你一拳、我一腳把對方狠狠的打回去,這樣不但會造成精神折磨,成長中也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
另一個港人習慣:不稱讚
雖然有些父母批判性會較少,但同樣地讚美也很少。大家要知道讚美只是一種美言,是一個價廉物美的稱讚方法,但往往我們會變得吝嗇,好像難以說出口的奢華消費。有些父母會說如果稱讚太多孩子會驕傲,下次很難再有進步,但其實稱讚是協助小朋友成功的印記,一字一句的稱讚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及良好的正確方向。稱讚可以根據小朋友的進度年齡去區分,零至四歲是成長的剛起步階段,他們需要經過父母的肯定、支持才有信心的繼續堅持下去。
其實就好像學習走路一樣,在沒有任何鼓勵稱讚之下小朋友同樣會學得懂,但如果我們在過程中加以稱讚和鼓勵,他們就會懂得如何在失敗中學習,因為家長們會提點他,從旁糾正他的姿勢,小朋友的心理上也會有一種依靠和安穩的心。雖然這兩個情況下小朋友都能夠學懂走路,但意義上卻是兩個極端,所以適當的稱讚對小朋友的成長路上尤其重要。以上這兩點是我經常發現到的情況,只要我們家長願意作出小小的改變,小朋友便會得到大大的改善,大家不妨試一試,就會見到當中的微妙變化!

袁志楓Jack 兒童遊戲治療師
一位在職爸爸,希望透過遊戲治療的方法令家長們輕鬆在家教育小孩。「家」 是教育的起步點,如能在小朋友成長早段介入,往後就能輕鬆管教。家長和小朋友的誤會往往是大家頻率sync不到所致,我會透過這平台讓大家重新認識你的小孩。

相關文章︳10件小孩子最害怕最討厭的事 父母吵架/做功課 洗澡都有份?︳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經常被謾罵的小朋友長大後有8大後遺症:自卑怯懦 或會出現這種行為︳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兒童社交能力︳給初小生6個開學社交小錦囊:遇不喜歡的事可溫柔拒絕︳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生育前準備請騰出陪孩子的時間 別忽視小朋友要求只作指令 學情緒處理3部曲︳兒童遊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