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乖巧聽話其實是「消極配合」?3步用助孩子打開心扉︳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15:51 2025-09-17 HKT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沒有反抗、按要求上學、交功課,就覺得孩子「一切正常」;甚至會在與其他家長閒聊時,因「孩子乖巧、不頂嘴」感到欣慰。然而,這一份安穩外表有時只是偽裝,這就是心理學說的「消極配合」(Passive compliance),是孩子內心早已撤退,把對家長、老師,甚至對日常生活的投入降至最低。他們並非毫無情感,而是將情感收起,將精力保留到成年人看不見的領域。看似平靜,實則代表孤單與失望,甚至是對現實無聲的對抗。唯有理解背後的心理機制,才能真正打開這道鎖上的門。
當「聽話」變隱形盾牌
日常場景中,這些孩子的行為特徵並不總是明顯。他們也會坐在書桌前,但翻動課本的頻率很慢;作業雖會如期交出,但內容潦草,顯然缺乏用心。與父母對話時多用簡短回應,或故意岔開話題,甚至完全沉默。假如有人細看,他們在做功課時可能沒有任何表情,眼神飄忽,好像心早已不在現場。在青少年心理發展概念中,12至18歲是自主需求最強、身份認同的成長期,這一階段的核心是「尋找自我」。

如果長期感覺到監控和命令多於理解和傾聽,孩子就會產生「我怎樣都不能改變結局」的無力感。這時,低投入的應付成為一種保護自己免於挫敗的模式,把真正的情緒與活力轉移到家長無法干預的空間,例如線上社交、同儕聚會,甚至孤獨的夜間活動。
順從與消極配合的落差
順從孩子與消極配合孩子的差別,在外表上或許只有細微之處,但在心理層面卻截然不同。順從的孩子是發自內心地接受規範,他們信任大人、理解要求背後的意義,願意主動思考和嘗試,並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就感。而消極配合的孩子,雖然行動上完成了要求,但情感上早已撤離,只是避免麻煩或懲罰。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Grazyna Kochanska的研究稱這為「情境性順從」:在該做的場景下勉強應付,過後便與之切割。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大人的視線,很快會投入到完全不同的世界,或將自己完全沉浸在遊戲、網絡或朋友群裏,因為那裏才有他們覺得被理解的空間。家長若只是滿足於「反正他沒有惹事」,其實是在放任親子關係逐漸流失。

用理解代替催促開心扉
要引導孩子從消極配合轉向真正的投入,可以試行以下三步:
- 第一步:並不是立刻加強規範,而是讓孩子重新感覺到「被理解」的重要性。命令和指責會讓他們更封閉,開放的問題則能引出隱藏的想法。例如:「你覺得這樣的做法適合你嗎?」或者「如果換一種方式,你會願意多花點心思嗎?」這類對話不是為了套話,而是真誠地邀請孩子表達;
- 第二步:是把大型任務拆小。例如先完成數學作業的前兩題,再逐漸過渡到整張功課,過程中肯定努力與專注,而非單單關注結果;
- 第三步:規劃「純陪伴」的時光,如每周兩次去散步、做甜點、打球等活動,不摻雜功課與成績討論。當安全感慢慢回升,情感橋樑才能被修復,孩子才會願意打開心門,重拾與家長的信任與互動。

給孩子營造可持續改變氛圍的3個小貼士
- 在清晰界線內提供選擇權,減少對抗情緒;
- 將日常催促改為每周一次策略回顧,專注方法改進而非責備;
- 優化學習與生活環境,創造易於開始且能維持的正面習慣。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相關文章︳先了解自己才能做稱職的父母!父母自我認識3個小方案︳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家長夠Fun孩子EQ更高分 日常生活3個貼士提高孩子EQ︳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打破「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長自我覺察與高質陪伴(上)附3個家長管理自身情緒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子女升中父母由管教到同行 「孩子踏入青春期保持親子關係」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如何開導失去至親的孩子 給喪親孩子家長的3個實用小貼士︳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