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給我們的啟示 5個方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李安迪校長隨筆
發佈時間:18:40 2025-08-14 HKT

早前書展在灣仔會展舉行,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參觀。在「兒童天地」展區,最受歡迎的攤位並不是故事書出版商或繪本創作者,而是銷售補充練習的商戶。人潮絡繹不絕,有家長甚至在新聞訪問中表示,能以優惠價購入大量練習冊,感到非常高興。這樣的現象,引發我們一個重要的思考:教育的本質是甚麼?閱讀的價值在哪裏?
補充練習風氣背後的焦慮
家長爭相購買補充練習,無非是希望孩子學業進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優勢。然而,當我們把教育簡化為操卷、應試、得分,是否忽略了孩子學習的興趣與思考的能力?大量填鴨式的練習,可能在短期內提升成績,但長遠而言,是否削弱了孩子探索、創造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這種風氣反映出某種教育焦慮。家長擔心孩子「落後於人」,於是用更多的練習來填補未知。然而,真正能讓孩子在未來站穩腳步的,不是做得多、記得快,而是懂得學習、願意學習。這才是閱讀的真正價值所在。
閱讀的力量
閱讀不是純粹的課外消遣,更是培養思維、理解、表達與情感的途徑。一本好書,可以打開孩子的心扉,帶領他們遊走於不同文化、觀念與價值之間,拓展眼界之餘,也學懂同理與尊重。
研究指出,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語文能力較高,學習動機較強,甚至在解難能力上也優於同齡人。閱讀培養的是一種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是靠「操卷」可以取代的。

在生活中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5個做法
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以下幾個做法值得參考:
- 以身作則:孩子是最會模仿父母的。如果父母經常閱讀,孩子自然也會產生興趣。
- 共同選書:讓孩子參與選擇閱讀材料,尊重他們的興趣,減少抗拒感。
- 營造氛圍:家中設置閱讀角,避免電子產品干擾,讓閱讀成為舒適的活動。
- 親子共讀:尤其在孩子年幼時,每天花10至15分鐘共讀,不但能增進感情,也能建立語言和理解的基礎。
- 鼓勵討論:閱讀後與孩子聊聊書中的內容、角色或情節,啟發他們表達和思考。

教育的方向該往哪裏走?
本港書展的景象不禁讓我們反思:我們究竟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如果我們只看重成績,孩子可能成為擅長應試的「答題機器」;但若我們重視閱讀與思考,他們或許能成為具備判斷力、有創造力與情感力的未來公民。
補充練習不無價值,但若閱讀被忽視,我們可能犧牲了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部分。藉着書展這一文化盛事,我們或許應重新校準教育的指南針,讓孩子在文字的世界中找到樂趣、啟發與前行的力量。

李安迪 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
從事教育事業18年。致力推動創新教育、學校課程及學教變革,於推動及實踐電子學習、STEM教育和計算思維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在學校開展不同的創新教育計畫,使任職的學校均成為香港著名的創新型學習學校。
相關文章︳睡眠時大腦做「記憶鞏固」睡不夠這兩方面能力較差!4個方法確保孩子充足睡眠︳李安迪校長隨筆
相關文章︳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發展對孩子3大正面與負面影響 家長應對4大策略︳李安迪校長隨筆
相關文章︳創意人才的培育土壤 矽谷如何影響學校教育?矽谷經驗啟發香港3方面︳李安迪校長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