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長自我覺察與高質陪伴(上)附3個家長管理自身情緒小貼士︳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18:09 2025-07-14 HKT

在香港這個步伐急速的城市,家長因工作繁忙,往往錯過了與子女建立親密關係的黃金時期。當孩子進入初小,親子關係逐漸變得疏離,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最近聽到不少家長都說跟孩子有點談不合攏,但大部分都認為是孩子長大變得「trouble」。其實關係是雙方的,家長的自我覺察、高質陪伴,是重塑親子間的溫暖與信任的要素,篇幅所限,需要分兩期分享。
依附理論與親子關係的源頭
親子關係疏離,很多時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依附理論指出,幼兒時期的親子依附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極為重要。如果父母因工作忙碌,無法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孩子可能會形成焦慮依附或迴避依附,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遠。這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現象,往往源於孩子對父母情感連結的缺失,而非單純缺乏相處時間。
家長下班回家後,若只以「指令式對話」(如做功課、遵守規矩)為主,缺乏感情交流,孩子會漸漸視家長為權威人物,而非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久而久之,孩子會將自己的感受收藏起來,親子間的溝通日益減少。親子關係的核心,在於家長能否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
高質陪伴的親子時光
許多家長誤以為只要增加相處時間就能改善親子關係,實際上,高質陪伴遠比短暫而冷淡的交流更有效。家長若能專心聆聽、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他們會更願意向父母打開心扉。例如,一起閱讀、周末小旅行,這些活動不僅能增進親子感情,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

對於忙碌的在職父母來說,即使時間有限,也可利用零碎時間,如早餐或睡前十分鐘,與孩子傾談。重點在於全情投入,避免邊看手機邊對話。這種高質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從而建立安全感與信任。親子相處時間不必長,但必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心與陪伴。
家長自我覺察與情緒管理
改善親子關係的第一步,是家長的自我覺察。家長的焦慮往往源於自身的不安全感,而非單純由子女的行為引起。在職父母面對工作壓力與生活節奏,容易將負面情緒帶回家,影響雙方互動。因此,家長需學會辨識並處理自己的情緒,避免將恐懼、焦慮投射到子女身上。

家長應接受孩子的成長是自然過程。孩子變得獨立,並不代表親子連結減弱,而是關係在轉變。只要家長能隨孩子年齡調整互動方式,親子關係就能在不同階段保持溫暖。家長若能留意自己的情緒,適時調節,便能為親子關係打下穩固基礎。
「家長管理自身情緒」的3個小貼士
- 家長遇到情緒波動時,先深呼吸、暫停對話,客觀覺察自身情緒,避免情緒化反應,保持冷靜後再與孩子溝通;
- 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鼓勵他們表達感受,協助辨識情緒背後的原因,避免壓抑或否定孩子的情感;
- 家長以身作則,以平和方式表達自身情緒,並與孩子一同練習情緒調節技巧,同時設立明確的行為界線,促進親子間的和諧互動。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相關文章︳被過分批評的孩子會變得不自愛 3個方法改變批評孩子的習慣︳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點解無同學同我玩嘅!3個增強孩子社交能力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3招令小朋友自動溫習而不損親子關係 不要依賴「物質獎勵」︳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先了解自己才能做稱職的父母!父母自我認識3個小方案︳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家長夠Fun孩子EQ更高分 日常生活3個貼士提高孩子EQ︳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