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孩子怎麼說!3個建議和孩子建立真誠對談 讓小朋友情感被重視︳鄭家明校長隨筆
發佈時間:18:42 2025-05-19 HKT

有一天放學後,在操場遇見小志同學。他低着頭,眼眶微紅。我走過去輕聲問:「今天怎麼了?」他先是搖頭,然後眼淚突然滑落:「我和好朋友吵架了,他可能以後都不理睬我……」我陪他坐在操場中談天,開解一下他的心情。那一刻,我的腦海浮現一個念頭:孩子的情緒,值得被看見、被重視。
健康親子關係源於大人「看見」孩子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忙於關注孩子的學業、品行,或會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波動。根據兒童心理學家John Gottman的「情緒教養」(Emotion Coaching)理論,孩子能否被大人正面地看見和理解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自尊、自我認知和人際關係發展。Gottman的研究發現,當父母懂得接納和引導孩子的情感,孩子更能自我調節情緒,並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孩子被理解 是情緒成長的起點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感受被重視,不論是開心、委屈、憤怒、羞愧還是沮喪,這些情緒是真實的,是他們理解世界、建立自我的重要部分。當孩子哭泣時,如果我們只是說:「沒事的,不要哭。」或「你很小氣啊,這點小事也生氣?」其實是無意間否定了孩子的感受。長此下去,孩子會變得壓抑情緒,甚至變得不敢表達真心話。反之,假如我們能從孩子的視覺出發,真誠地說:「我看到你很難過,想不想和我聊聊?」孩子會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這份安全感,是他們情緒健康成長的基石。

3個建議和孩子建立真誠對談
1. 命名情緒
當孩子難過或生氣時,不妨先幫他們說出感受:「你是不是因為朋友不聽你說話而感到很委屈?」命名情緒不僅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也幫助他們學習表達內心世界。研究顯示,能夠準確辨認自己情緒的孩子,更懂得自我調節,遇到挫折時也更有韌力。
2. 練習傾聽與共情
家長可以練習專注聆聽孩子的傾訴,不用急於批評或解決問題,而是先讓孩子感受到「我在乎你」、「我明白你很生氣,因為這件事對你很重要」這樣的共情語言,能讓孩子放下防備,學會信任你。學術研究亦指出,父母的共情回應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
3. 一起尋找解決方法
待情緒緩和後,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我們可以怎樣做,讓你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會更好?」這種合作式討論,不但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更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和自主性。相關的兒童心理研究曾指出,父母願意陪伴孩子討論解決策略,能有效提升孩子的社交技巧和挫折容忍力。
情感被看見 愛才會完整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扇等待我們打開的窗,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和重視,他們才真正願意打開心扉、勇敢成長。親愛的家長們,讓我們多花一點時間,蹲下來看看孩子的眼睛,聽一聽他們的心事。因為情感被理解,是孩子一生最美的底色,也是我們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北角循道學校校長 鄭家明
多年推展親子繪本閱讀、STEAM創意教學、創意校本主題活動。相信教育的核心是孩子的幸福成長,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等待被看見的閃亮星星,他們的成長有無限可能,就等待我們何時遇見。

相關文章︳學習有儀式感的4大好處 創造多樣化學習體驗的4個建議︳北循鄭家明校長隨筆
相關文章︳家長要戒!毀掉孩子的5種「技術」 將小朋友跟人比較影響孩子自我價值︳校長隨筆
相關文章︳孩子的成功關鍵 4招培養孩子擁有贏在終點的「恆毅力」︳鄭家明校長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