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親子衝突較穗澳台高!「加減乘除」幸福法 培養孩子成幸福的人促進親子關係︳正向教育

更新時間:18:51 2024-02-23
發佈時間:18:51 2024-02-23

正向教育︳甚麼是「幸福」?聽過關於「幸福」的不同說法:幸福,其實不是「有」,而是「無」。人們總把幸福解讀為「有」:有車、有房、有錢、有權。但幸福很可能是「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有」,多半是做給別人看的;「無」,才是你自己的。

幸福可以是簡單,也可以不簡單

曾有人說:「幸福不是你能左右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在你的左右;幸福不是你開多豪華的車,而是你開着車平安到家;幸福不是你存了多少錢,而是天天身心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幸福不是你的愛人有多漂亮,而是你愛的人笑容有多燦爛。」也有指「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一件幸福的事」,幸福可以是因為一件簡單的事,但能夠幸福卻非一件簡單的事。不同的人對「幸福」也有不同的想像及解讀,然而「教育」與「幸福」有甚麼關係?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從國際層面而言,這些年歷經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環境經濟劇變,「幸福感」(Well-being)成為全球組織到各國學校最關注的關鍵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頒佈了「2030學習羅盤」(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與此同時,在亞洲層面而言,與香港鄰近的台灣,去年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的主題為:「一起為幸福而教」。當中探討下一代幸福的定義、思考如何在科技世代下為幸福而教、共創彼此想要的未來,從而讓每個孩子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由此可見,亞洲地區相當關注孩子在逆境下的「幸福」狀態。係?從國際層面而言,校最關注的關鍵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頒佈了「2030學習羅盤」(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四成香港父母管教屬「忽視冷漠型」

而對香港來說,共創幸福回憶有助促進親子關係。

調查一: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在2023年8月公布「復常後的親子關係及精神健康」調查,發現親子關係平均分為3.63(5分最高)、家庭快樂指數平均分為3.65(5分最高)。復常後學校追趕課業進度,可能令子女壓力累積,親子亦有機會因課業問題而發生衝突。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調查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在2023年3月公布一個有關「穗、港、澳、台」四地親子關係、父母管教及子職角色需求的調查顯示,香港青少年與家長的親子關係相對較其餘三地為差,親子衝突為四地中最高。逾四成香港受訪父母的管教類型屬於「忽視冷漠型」,即較多父母採用溝通及管教相對較少的教養方式。

有見及此,復常後的親子關係,值得社會各界關注。因此,讓親子間建立幸福的回憶,相信有助改善緊繃的親子關係。

 

「幸福」是命中註定,還是人生選擇?

當世界急劇改變、疫症反覆未息、各行各業飽受重創、社會常常傳來令人難過的消息時,要在當下感受幸福,似乎有點強人所難。然而,正因感受幸福很艱難,感受幸福的能力顯得更形重要 —— 幸福不是理所當然,在艱難中仍能幸福,是一種祝福,更是一種能力。在艱難的時代下,我們不得不堅強,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力量,例如幸福的力量。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這門課的心理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認為,「幸福」取決於我們「有意識的思維方式」。故此,自小培育孩子的「幸福思維」對其成長具正面的深遠影響,誠如科學家牛頓所說:「先有幸福的想法,才會有幸福的生活。」生活中的幸福或不幸福,外在環境的確佔了一定比例,但能否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更取決於我們「選擇看甚麼」。我們能否在習以為常的每天生活中,選擇找尋到當中值得微笑和感謝的地方?我們能否在困難、逆境、挫折、失敗中,選擇看到當中的意義?選擇在「好」中看見「更好」,在「不好」中仍能看見「美好」。簡言之,to see the good in every situation。幸福是一種選擇,選擇看甚麼,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思維」。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香港有專為「幸福」而設的課程嗎?

我們與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自2020年起,連續四年以「幸福」作為主題,推動小一親子生命教育體驗活動,藉以推動香港的「幸福教育」,目的是希望讓親子在體驗及互動中,共同培養「幸福思維」及「成長思維」,栽培孩子成為幸福與優秀的新世代人才。

2020年【幸福方程式:幸福存在家,幸福存在「加」】
•信息:「幸福的奇蹟,不斷的累積」

2021年【幸福失敗日:幸福銀行】
•信息:「失敗中有幸福,幸福能帶來成功」

2022年【幸福的滋味:幸福食堂】
•信息:「以食物承傳愛,以愛成全幸福」

2023年【幸福的模樣:幸福照相館】
•信息:「讓我幸福,不如陪我變得幸福」

上年10月舉辦的【幸福的模樣:幸福照相館】,希望帶出 「讓我幸福,不如陪我變得幸福」信息。(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上年10月舉辦的【幸福的模樣:幸福照相館】,希望帶出 「讓我幸福,不如陪我變得幸福」信息。(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透過學生主題活動、家長體驗工作坊、親子互動等環節,期望帶出「幸福」與父母正向教養的關係,使孩子自小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從中提升「感恩力」、培育「恆毅力」、生出「夢想力」,以「幸福」來應對幻變的挑戰及考驗。

幸福之道:加減乘除

「幸福」可以是四個數學符號。
「加」:每天把快樂、值得感恩的事情,點點滴滴累積疊加,儲存起來。
「減」:放下一些我們改變不到的過去、不屬於我們的人事物,從而減輕生命中的重擔。
「乘」:當自己快樂的同時,慷慨地把快樂跟身邊人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樂」便會因而無窮無盡的。
「除」:除非我們自己放棄幸福,否則沒有人能奪去我們的幸福。
願我們每天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及感受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幸福;而是因為你先幸福了,生活才變好。共勉。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踏上教育路途,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記住「3個字」陪孩子生命同行!教育專家:「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家長應學習收起責備善用同情 安慰撫平幼兒情緒必學兩點!

相關文章︳孩子是否有ADHA?有這些症狀或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欲改善家長要堅持一點!

相關文章︳《年少日記》值得反思場口︳善意與溫柔同行 學生的「無力感」與「希望感」︳林秋霞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