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Life|慎防幼童常患口腔潰瘍 不同病毒影響部位各異
發佈時間:07:24 2022-06-23
有牙科醫生指因幼童的免疫力低,家長可用紗布包住手指,沾上清水替小朋友較容易受病毒感染或傷口受細菌入侵,故兩至三歲的幼童較常出現口腔潰瘍。「若家長有口腔潰瘍,有可能把病毒傳給孩子,應避免親吻孩子。」不同病毒分別導致不同位置出現口腔潰瘍,孩子的上唇、下唇、牙肉、舌頭、喉嚨等均可能受影響。
注意病毒傳播高峰期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兒童齒科臨牀教授姚嘉榕指出,口腔潰瘍主要由病毒或傷口受細菌感染引起,「單純疱疹病毒一型和柯薩奇病毒均能造成口腔潰瘍。幼童免疫力低,上學時透過呼吸、身體接觸很容易感染上述病毒。他們亦較易受外傷影響,如刷牙時刷傷、進食太急咬傷嘴唇引致生痱滋、學行時撞傷等,傷口受到細菌感染便會造成口腔潰瘍。」她說兩至三歲的幼童較常出現口腔潰瘍,隨着小孩年齡增長,免疫力提升,患上口腔潰瘍的次數和機率便減少。
姚嘉榕補充,不同病毒引起潰瘍的部位各異,「單純疱疹病毒一型主要影響上唇、下唇、牙肉、舌頭及面頰內側;柯薩奇病毒則影響喉嚨,引起皰疹性咽喉炎,也會引致手足口病,不止口腔,手腳亦會出現潰瘍。一般來說,每年五至七月為病毒傳播高峰期,十至十二月也有小高峰,家長需特別留意。」
冰凍食物紓緩痛楚
姚嘉榕表示,口腔潰瘍通常十日至兩星期便自行痊瘉,家長需注意小朋友的清潔及飲食,「潰瘍的地方有明顯的疼痛或灼熱感,但家長仍要每日替小朋友刷牙,保持口腔衞生,選用刷頭較細的軟毛牙刷可減輕刷牙時的痛楚。若實在太痛有牙科醫生指因幼童的免疫力低, ,家長可用紗布包住手指,沾上清水替小朋友抹口腔。」她補充,若小朋友口腔潰瘍嚴重,如因潰瘍疼痛無法入睡、潰瘍傷口流血、不願喝水、連續幾天發高燒、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潰瘍等,家長應盡快帶他求醫。「超過兩星期仍未康復且經常復發,一年有超過四、五次口腔潰瘍的小朋友,亦應尋求醫生協助,接受進一步檢查。」
小朋友患上口腔潰瘍時,姚嘉榕說他們或出現發燒、不願進食等情況,「家長要鼓勵小朋友多喝水,避免出現脫水現象,並應盡量避免給他們進食酸性食物,減少刺激。口腔潰瘍時或出現吞嚥困難,過熱或太硬的食物也不應給他們進食。」她建議家長可以替小朋友準備流質及冰涷的食物,如乳酪、雪糕等,可紓緩口腔潰瘍的疼痛和灼熱感。
四方法減患病風險
姚嘉榕提醒,因幼童免疫力低,容易受感染,故若家中有人患上口腔潰瘍,家長應採取以下措施,減低病毒傳播風險;平日則可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提升免疫力。
1. 避免親吻孩子
部分家長很喜歡親吻孩子的嘴和臉頰,但幼童的免疫力不及成人,若家長有口腔潰瘍,有可能把病毒傳給孩子,故應避免親吻孩子。
2. 分隔患病小孩
部分口腔潰瘍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若家中有多於一名小孩,應把患口腔潰瘍的分隔,避免傳染給其他孩子。患口腔潰瘍期間,小朋友應留在家中,不要上學或到公園玩耍,待潰瘍位置變乾、結痂才可以與其他小朋友接觸。
3. 不共用物品
由於引致口腔潰瘍的病毒具傳染性,家長應提醒小朋友勤洗手,避免用手觸摸身體其他地方,家長如碰到其潰瘍處亦應洗手。另外,口腔潰瘍小孩的餐具、牙刷等物品應分開擺放及消毒,避免感染其他家人。
4. 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平日盡量維持均衡飲食,多菜少肉,少吃煎炸油膩的食物。每天宜有充足運動和睡眠,有助增強免疫力,減低受病毒感染而出現口腔潰瘍的風險。
Q & A
Q:兒童患上口腔潰瘍未必懂得表達,家長可以如何得知?
A:輕微口腔潰瘍的病徵的確不明顯,但患上口腔潰瘍的小朋友普遍都會因疼痛而不願意進食和喝水,部分甚至無法入睡,出現「扭計」的情況。家長亦可加以詢問,請小朋友指出疼痛的地方,他們通常都能指出口腔潰瘍的位置。
文:林詩敏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