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秘笈|家居活動提升協調能力 孩子更靈活敏捷【619期】

更新時間:06:00 2022-04-14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2-04-14 HKT

生活中大部分活動如刷牙、走路、吃飯、寫字等,均需要兩個或多個身體部位互相協調方能保持效率。有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導師指出,為促進幼兒協調能力的發展,家長可透過遊戲方式,讓孩子在玩樂的同時多加訓練身體協調,亦可藉此增強親子關係。

善用玩具訓練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導師馬家衡(Hani)解釋,協調能力指同一時間控制身體各部位共同運作,以達至身體活動的能力。日常生活中不乏需要用上協調能力的情況,而幾乎
所有運動都需要身體協調才能做到。他以籃球為例,人們用手持球,透過眼睛看籃框位置,再將視覺訊息傳到腦部,腦部傳達命令到雙手,以完成一連串射籃動作。「過程中運用到手眼協調,如要跑動則是手、足、眼的協調。雖然手眼協調經常被人強調,但其實身體各部位如肩膀、膝頭等都是在協調中經常運用到的部位。」Hani表示,即使孩子稍為協調不良,家長毋須過分擔憂,「身體協調可以透過練習達到顯著改善,因此不用擔心協調不良會引致嚴重的生理問題。」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導師馬家衡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導師馬家衡

 

坊間有不少幼兒玩具都有訓練協調能力的作用,「例如英文字母形狀拼圖的地墊,孩子將字母拼入地墊時,已在練習手眼協調。當然家長亦可創作小遊戲,如將乒乓球放在湯匙上並送到某個位置等,孩子已可練習不同身體部位的協調能力,建議家長多花心思,以故事形式包裝活動,孩子便會感到有趣並投入去玩。」

藉練習可有效改善
雖然協調能力的強弱多少與先天因素有關,但Hani指通過持續的簡單練習和運動便可改善。「針對孩子協調能力較差的部位練習和運動,例如手腳不協調的孩子,可透過游泳、跑步、踩單車、打羽毛球等運動改善情況。」

如孩子的協調能力明顯較同齡孩子弱,他建議家長尋求專業人士指導,每星期進行一次針對性訓練,大約半年至一年後可見顯著成效。「如從小開始定期進行協調訓練,(孩子)將來學習運動時,理解和吸收能力會更理想。」

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導師Hani表示,無論孩子是否有協調不良情況,多參與不同運動均有助逐步提升協調能力。
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導師Hani表示,無論孩子是否有協調不良情況,多參與不同運動均有助逐步提升協調能力。

 

幼兒協調遊戲
若家長希望提升孩子整體的協調能力,Hani提出可在家中跟他們玩下列親子遊戲,能夠令小孩同一時間運用多個身體部位,適合三歲或以上孩子,一歲半至三歲以下幼童在大人協助下也能完成。

遊戲開始前,家長先準備一條長褲,將兩邊褲腳綁在一起,形成「長褲圈」,如家中有呼拉圈或色帶可代替長褲,玩法是以身體穿過長褲圈。為吸引孩子投入參與,家長可利用故事形式包裝。Hani示範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遊戲:「鈴鈴鈴,鬧鐘響了,小朋友聽到鐘聲後立刻起牀準備返學。起身之後要穿衣,這個(長褲圈)就是衣服。平日我們都由頭部開始把衣服穿上,所以要將這個圈由頭套落腳。穿衣後便可以上校車返學!」

當孩子完成一個動作後,家長可逐步增加難度,以提高趣味和活動量,以下為不同難度的玩法:

難度:★
穿「衣」和穿「褲」:由頭至腳穿過長褲圈,為之穿「衣」,完成後蹲在地上,再由腳至頭穿過,為之穿「褲」。蹲下時,臀部會稍微阻礙長褲圈上移,因此穿「褲」比穿「衣」稍難。家長又可以準備兩個不同顏色的長褲圈,並指示孩子穿哪種顏色的「衣」和「褲」以增加難度。

如果孩子穿過長褲圈時有困難,可改用褲腳較長的褲子,以形成較大的圈子。
如果孩子穿過長褲圈時有困難,可改用褲腳較長的褲子,以形成較大的圈子。

 

難度:★ ★
在限時內完成:家長模仿校車的響咹聲,假裝催促孩子,並要求他在指定時間內,例如二十秒內穿好「衣」和「褲」,再跑到家長身旁上校車。

難度:★ ★ ★
親子互動:家長與孩子面對面站立,孩子將右手穿入長褲圈,然後二人拖着雙手。其中一人將身體由頭至腳穿過長褲圈,再將圈子運送給對方,對方同樣穿過長褲圈。雖然難度增加,但三歲以上孩子應能應付,可能大人更覺得有難度呢!

家長與孩子拖着雙手,輪流將長褲圈運送給對方。
家長與孩子拖着雙手,輪流將長褲圈運送給對方。

 

Q & A
Q: 如何得知孩子的協調能力是否正常?
A:
家長平日可觀察孩子的舉動,如拿餐具進食或將物件放到指定地方時經常失手、寫字時經常寫出方格外、伸出兩隻手指做出「V」字手勢時感到很吃力等,都可能是協調能力欠佳;參與運動時,情況會更明顯,例如走路時經常跌倒、出現同手同腳等不自然動作等。

文:周子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育兒秘笈|遊戲增強幼兒心肺功能 促進新陳代謝提升抵抗力【618期】

身心保健|改善三大體適能問題 親子齊運動更有效【6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