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數字霸權:穩定幣與千億級「數字鑄幣稅」紅利|陳新燊

更新時間:08:00 2025-08-18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8-18 HKT

全球金融體系正加速邁向數字化,美元作為世界主導貨幣,正從傳統紙幣向數字形態悄然轉型。今年8月,美元掛鈎穩定幣(如USDT、USDC)總市值約2,600億美元,年鏈上交易總額約29萬億美元,有可能超過Visa與萬事達卡合計刷卡規模。這一龐大數字背後,是一個比傳統紙幣體系更精密的金融控制網絡。

美元的全球霸權,其根基深植於龐大境外實體貨幣流通。據美聯儲估算,全球流通的美元紙幣中,約有50%至70%,即約1.5萬億美元留在美國境外流通。

這些現金廣泛存在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成為民眾財富儲存、交易結算和規避風險的「硬通貨」。這種對實體美元的巨大需求,本質上是對美國信用體系的信任投票,也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鑄幣稅收益——美國政府幾乎可以零成本印制這些紙幣,換取外國的真實商品與服務。然而,實體美元也面臨運輸成本高、易偽造、難追蹤等問題,這為數字形態的美元提供了天然的替代空間。

美元數字化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了多維收益體系:

發行環節:1:1錨定機制帶來無風險利差收益;

流通環節:鏈上交易費用形成分成;

數據層面:跨境支付信息流被長期掌控。

這種鏈下美元向「鏈上美元」的轉化,不僅延續了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還創造了新的價值捕獲機制。其核心在於一種新型的「數字鑄幣稅」。

與傳統鑄幣稅由主權國家通過特權發行紙幣直接獲取不同,數字鑄幣稅的收益主體更為多元,主要由私營穩定幣發行公司(如Tether、Circle)及其背後的金融生態系統所捕獲。這些公司通過將用戶存入的美元儲備投資於高流動性資產(如美國國債、商業票據),賺取利息差,形成了規模可觀的數字鑄幣稅紅利。

這種私營鑄幣模式,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美元的全球滲透效率,另一方面也帶來了金融治理的新挑戰:全球貨幣體系的穩定性,正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私營公司的風控能力和合規意願,而非單一國家的中央銀行。

這種權力結構的變革,預示未來全球金融治理將進入一個公私合作與博弈並存的新時代。

一、穩定幣:數字美元的全球擴張

穩定幣是錨定法幣(如美元)的數字貨幣,通過區塊鏈實現價值轉移。USDT、USDC等美元穩定幣已成為DeFi(去中心化金融)與跨境支付的核心基礎設施。它們不僅繼承了美元的信用,還具備了可編程、交易便捷、無國界等數字原生優勢,正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傳統銀行服務覆蓋不足的地區,扮演「數字美元」的角色,逐步侵蝕甚至替代部分實體美元的流通需求。

二、數字鑄幣稅的千億級紅利

穩定幣發行方通過儲備資產投資獲取利差,構成數字鑄幣稅的核心。以USDT為例,Tether公司持有超過1,100億美元儲備,主要投向美國國債與貨幣市場基金。按4%無風險收益率計算,年化收益可達44億美元。Circle(USDC發行方)的商業模式亦類似。這些收益遠超傳統銀行中間業務,成為數字時代的金融暴利點。

三、技術架構:雙軌制美元體系

穩定幣採用鏈上發行與鏈下儲備的混合架構:

鏈上:通過以太坊、Solana等公鏈發行代幣,實現7x24小時全球轉賬;

鏈下:持有等值美元儲備,確保代幣贖回能力。這種架構既利用了區塊鏈的效率,又依托了傳統金融的信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雙軌制美元體系,使得數字美元與實體美元相互支撐,共同鞏固美元霸權。

穩定幣的巨額需求,實際上為美國國債提供了一個巨大的、非傳統的購買方,有助於維持美元的融資循環。

四、權力結構變革:從美聯儲到私營公司

傳統美元霸權由美聯儲與美國政府主導。而穩定幣將部分鑄幣權讓渡給私營科技公司。Tether、Circle等公司實質上成為「影子中央銀行」,在缺乏嚴格監管的情況下行使貨幣創造職能。這種權力下移雖提升了效率,但也帶來了系統性風險,挑戰了國家貨幣主權的傳統邊界。

五、全球監管競速:美國、歐盟與亞洲的博弈

美國:SEC、CFTC與美聯儲多部門監管,尚未形成統一框架,但態度趨於嚴厲;

歐盟:MiCA法案已生效,為穩定幣提供明確合規路徑;

亞洲:香港積極擁抱,新加坡持開放態度,中國大陸則全面禁止。

全球監管格局的分化,為穩定幣的發展提供了套利空間,也埋下了監管衝突的伏筆。

六、跨境支付革命:SWIFT的挑戰者

穩定幣重構跨境支付:

速度:鏈上轉賬僅需分鐘級,SWIFT需1-5工作日;

成本:平均費用不足1美元,SWIFT手續費高達3%-5%;

透明度:所有交易上鏈可查,SWIFT黑箱操作。

在新興市場,穩定幣已成為重要的匯款通道,間接挑戰了SWIFT的壟斷地位。

七、地緣政治影響:美元霸權的強化工具

穩定幣成為美國金融制裁的輔助工具:

可追溯性:鏈上交易便於監控資金流向;

可編程性:可實現定向金融管制;

網絡效應:擴大美元在數字主權貨幣區的滲透。

盡管有觀點認為穩定幣可能規避制裁,但其底層資產仍受美國司法管轄,總體上仍是美元霸權在數字世界的延伸和強化。

八、穩定幣的風險與挑戰

信用風險:儲備管理失誤可能導致脫鉤,如2023年USDC事件。

監管壓力:美國尚無統一法規,歐盟MiCA已先行,全球趨於協調。

技術漏洞:智能合約缺陷與跨鏈橋攻擊風險仍存。

系統性風險:集中贖回或監管衝擊可能引發市場波動。

《算法穩定幣》的高風險:算法穩定幣不以實物資產背書,宣傳20%收益,價格穩定依賴市場信心與新資金流入,風險高企。2022年TerraUSD崩盤造成400億美元損失。
需區分無抵押、部分抵押與超額抵押模式,風險程度不一。

9、零售支付的最後一公里困境

信任瓶頸:儲備透明度和贖回能力仍是公眾疑慮核心。

結算效率:鏈上快,但法幣出入金慢於Visa等傳統網絡。

費用波動:主網擁堵時費用高,Layer 2雖降低但波動仍存。

目前鏈上轉賬雖快,但多數用戶仍需經過中心化交易所,整體體驗並未全面優於 SWIFT。

結論:機遇與警惕並存

美元穩定幣是美元霸權在數字時代的延伸與強化,其核心是一種由私營部門捕獲的「數字鑄幣稅」,並由此帶來了深刻的金融權力重構與治理挑戰。

美元穩定幣通過數字鑄幣稅帶來數十億美元收益,強化美元霸權。但技術漏洞、監管不確定性及其他數字貨幣競爭,將持續挑戰其地位。

未來,全球金融秩序的穩定,將越來越依賴於對Tether、Circle這些私營「影子央行」的有效監管。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21世紀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命題。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