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丨連接中西的何啟 對後世有甚麼貢獻?丨星島教室

更新時間:18:00 2025-10-14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10-14 HKT

100多年前的香港,有一位不凡的人物,他像一座堅實的橋樑,連接中西文化,點燃知識與法治的火光,為國家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他是誰?他就是何啟。

香港史‧何啟丨天資卓越 志向遠大

1859年,何啟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區)。他的父親何福堂,既是一名秉承儒家精神的商人,也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牧師;而母親則接受過英式教育,思想開明,具備國際視野。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何啟自小彷彿置身一扇大開的窗戶前,同時眺望東西方兩個世界。

何啟出生和成長於香港開埠之初(1842年開埠)。香港,昔日寧靜的小漁村,迅速蛻變為繁忙的國際貿易港。新思想、新技術如潮水般湧入,這樣一個充滿變革與機遇的環境,也為何啟日後的人生鋪設了獨特的時代舞台。

11歲那年,何啟踏進香港中央書院(皇仁書院的前身)的大門,正式接受西式教育的洗禮。13歲,他獨自漂洋過海,奔赴英國讀中學,探索世界的廣闊。後來,他在英國鴨巴甸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埋頭苦讀醫學,一口氣拿下了內科學士和外科碩士雙料學位,還一舉成為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會士,捧回了西方醫學的專業資格,成為香港史上第一位合格的正式西醫,開創了華人醫學界的先河。

香港史‧何啟丨高瞻遠矚 引領時代

然而,何啟的傳奇並未止步於醫學。在英國期間,他繼續深造法律,成為兼通醫學與法律的精英人才。1887年,為紀念英籍亡妻雅麗氏,在香港創辦了雅麗氏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及附設的香港西醫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何啟深信教育乃強國之本。從創辦西醫書院開始,他便致力為華人建立正規的西式教育體系。他積極參與創辦聖士提反書院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在女子教育還不被重視的20世紀初,他已經超前部署!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改變,從教室開始!1909年,何啟更成為「香港大學籌備委員會」的助捐董事會主席,推動本地首間大學誕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他一步步搭建起香港的教育階梯,讓無數人有機會翻轉命運。

延伸閱讀:人定勝天?科學創建氣候工程 控制天氣不是夢?丨星島教室

心繫家國,力倡改革

這份對教育的執着,源自他更宏大的信念——惟有知識與制度的革新,才能真正振興國家。何啟不僅在香港推動西式教育,更積極參與中國的思想改革。他深信中國要強盛,必須擁抱西方的科學技術和制度,推動現代化。他與胡禮垣合作撰寫了《新政真詮》一書,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建議,對清末維新運動具深遠影響。他亦利用自身在香港的特殊地位與英文能力,協助革命黨爭取國際支持,並參與策劃廣州起義,展現強烈的家國情懷與行動力。

何啟生於香港,受教於英國,將畢生所學無私奉獻給華人社會。他是一座橋樑,連接過去與未來、中與西、個人與社會;他的思想和行動不僅惠及當世,更深遠地鋪墊了香港乃至整個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延伸閱讀:二十四節氣|「寒露」是甚麼?解構相關民間習俗與文學作品|星島教室

冷知識 BOX:斜槓達人

何啟是19世紀的「斜槓達人」,擁有多元職業身份。他兼具醫生與律師資格,既是教授、地產商人、潔淨局委員、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等,甚至獲封太平紳士和爵士勳銜。這種「斜槓」人生,讓他從醫療、法律、教育、公共服務、慈善到政治,全方位推動社會改變。

歷史充電站:培育西醫人才

1887年,何啟與倫敦傳道會攜手創辦香港西醫書院,培養本地西醫人才,親自授課。最亮眼的學生是誰?當然是孫中山!何啟不止是他的醫學老師,受其啟發,接觸西方政治理念,革命思想由此萌芽。1912年書院併入香港大學,成為港大醫學院的前身。何啟也因此被譽為港大的創辦人之一。何啟播下的教育種子,開出了改變中國命運的花朵。

本欄逢周一刊出,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教師及校長撰寫。

文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透過中國節氣氣候、各地風土民情及歷史人物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奧妙。

文: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德育、公民及國民組組員鄧菊芳

延伸閱讀:電力如何傳送到我們家中?電網/電力傳輸/高壓電纜一文解構|星島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