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寒露」是甚麼?解構相關民間習俗與文學作品|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7:00 2025-10-08 HKT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一般在每年西曆的10月7至9日,而今年的寒露則在10月8日。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此時隨着太陽直射點從赤道繼續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陽熱量不斷減少,氣溫繼續下降,露水變冷,快結成霜,故稱「寒露」。
獨特「三候」

吳澄亦將寒露分為「三候」,每五天為一候。
第一候為「鴻雁來賓」。寒露之日,此時大雁排成人字形的陣式,為了避寒而向南遷飛;「賓」指的是鴻雁在旅途中暫時作客停留。牠們在江南歇腳,旅處他鄉,故吳澄以「鴻雁來賓」交代寒露開始時仰天所見的自然現象。
第二候為「雀入大水為蛤」。古人看到雀鳥在寒露時飛入大海中消失的同時,海邊卻出現不少如海貝顏色與條紋的蛤蜊,就以為蛤蜊是雀鳥變成的,這其實是個美麗的錯覺。
第三候是「菊有黃華」。「華」是花,寒露之時,正是天地間陰始盛、陽漸衰的時候,百花已陸續凋零,獨菊花接力開放;草木皆因陽氣而開花,獨有菊花因陰氣而綻放,故「菊有黃華」,的確是金秋寫照。
延伸閱讀:電力如何傳送到我們家中?電網/電力傳輸/高壓電纜一文解構|星島教室
民間習俗

- 登高︰寒露時節,我國北方已呈現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漸濃。這個節氣往往和重陽節相遇。自古以來,重陽節前後,中原地區楓葉漸紅、秋高氣爽,正是邀約親朋,登高望遠的好時節。
- 賞菊、吃螃蟹、喝菊花酒︰寒露此刻,秋高蟹肥,又是菊花盛開的時節。相傳菊花酒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故被漢代宗貴達官奉為佳釀,現代人也會於寒露前後賞菊、飲菊花酒、品嘗螃蟹,享受天時所賜予人間的美景與美食。
- 秋釣邊︰寒露之際,晝夜溫差大、氣溫下降迅速,湖泊海洋水溫亦然。在南方沿岸地帶,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遂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活動和覓食,大大增加了岸邊垂釣的樂趣,所以有「秋釣邊」的做法。
文學作品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在寒露時常懷思緒,字裏行間的情思,也許是對故鄉的思念,或者是對人生際遇的感慨、又或者是對友人摯愛的思念。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便有關於寒露的經典描寫:「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栢志,冬夏色蒼蒼。」
首句「寒露驚秋晚」交代了寒露節氣為地上帶來了秋意,再通過菊花漸黃、千葉飄落、鴻雁南遷等物候特徵展現深秋景象,又以「收田畏早霜」等農事細節反映節氣與農耕的密切關係。尾聯「因知松栢志,冬夏色蒼蒼」預告了金秋將快要過渡,冬日的步伐,會透過松栢的新妝而漸漸步近。這詩廣泛流傳,甚至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典籍引用,成為研究節氣文化的重要根據。
延伸閱讀:歷史打造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地名由來/百年滄桑/脫殖與回歸一文看清|星島教室
養生之道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的養生觀和四季運行之道緊密相繫,因為中醫認為,人體這系統,該和大自然互相對應。到了秋天,白晝變短,夜晚漸長,隨着自然運行的陽氣減弱、陰氣增加,人體的陽氣也要內收,早睡早起可以減少體內陽氣耗損,並儲存更多陽氣,以斂陰養氣、準備過冬。
另外,民間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俗語,意思是說:白露之後,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而寒露一到,更應注重足部保暖,避免穿着短褲,因為兩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寒從足生」。因此,人體須順應大自然法則,秋主收引,寒露一到,需要內收陽氣,加衣保暖。
秋季屬金,五行中白色入肺,因此中醫相信透過食用白色食物可以調理和滋養肺部、緩解咽喉不適、乾咳、皮膚乾燥等症狀。白色蔬果如梨子、山藥、銀耳、百合、白蘿蔔等,都能達潤燥滋陰、補充水分的功效。
位處南方的香港,雖然寒露時候平均氣溫仍有26度左右,但早晚溫差漸漸擴大,邁向深秋,寒露此際,登高賞秋、養生健體、品酒嘗蟹,與自然和諧共舞,實屬人生樂事。
冷知識BOX:農耕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民根據太陽運動規律及氣候變化所創立的知識體系,以便安排農事活動。農民常比對節氣第一天與陰曆的相對位置,這兩者的先後次序被視為判斷年景的重要指標。寒露和重陽的先後,是農民經常參照的資料。以下是農民的一些農耕智慧:
- 「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重陽寒露後,五穀皆豐收」︰2025年的寒露是陽曆10月8日,重陽為10月29日,寒露正是在重陽節之前,如果農耕智慧準確,今年農家可見大豐收了。
- 「重陽寒露後,冬天冷得透」︰根據這說法,今年我們就要好好準備保暖衣物過冬了。
- 「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在南方,雖然寒露不及北方的冷,但交節不過三天,河流湖泊水溫就會明顯下降,人們就要遠離水中活動了。
歷史充電站
寒露說「蟹」
吃蟹的季節隨着寒露而來,有一民間傳說謂大禹有一部下名巴解,當年被派到江南治水,在陽澄湖邊遭遇「夾人蟲」襲擊,不少民工受傷。巴解想了妙法,在湖邊築了一座土城,四周挖了一條深溝,等到天黑,城上點上火把,圍溝里灌上開水。當「夾人蟲」再次爬來時,紛紛跌入沸水溝內被燙死。被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並發出一陣陣襲人的香氣。巴解撈起一隻來吃,驚覺「夾人蟲」鮮味無比。漁民於是紛紛仿效,品嘗「夾人蟲」的美味。
為了紀念和感謝巴解,當地老百姓就在巴解的「解」字下面加一個「虫」字,「解、虫」成「蟹」。相傳蟹的名稱從此就流傳至今了。
本欄逢周一刊出,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教師及校長撰寫。文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透過中國節氣氣候、各地風土民情及歷史人物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奧妙。
文: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榮休校長潘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