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造磚 打印築城 月球上打造「家園」|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7:30 2025-09-26 HKT

「先安居,後樂業」是人類一直生活的定律,從遠古洞穴到現代高樓大廈,居所的演變銘刻着文明的足跡。當我們將注意力投向384399公里外的月球,「居所」的意義不僅是居住及容身之所,更是維持生命的關鍵系統,一個安全穩固的居所是人類在外太空的生命方舟。如何在月球打造「家園」,是人類將來能夠定居在月球及其他星球的重要課題。
月球建屋大挑戰
月球的極端環境與地球截然不同,在月球建屋須克服重重難關。
1. 極端溫差: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差非常驚人,陽光直射時可以高達127°C,而入夜後則驟降至-173°C。如此劇烈的熱循環,建築材料須具備超凡的熱穩定性,否則極容易因反覆膨脹收縮而裂開失效。
2. 輻射危機:月球近乎真空,且缺乏地球的大氣層及磁場作屏障,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可以長驅直入。因此建築物須具備高效的輻射屏蔽能力,否則人類將冒上細胞損傷與癌症的風險。
3. 月震威脅:月球內部活動會引發月震。雖然其最大規模約黎克特制5.5級(小於強烈地球地震),但震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小時(遠超地球地震的數十秒),加上月殼較脆弱,震波傳遞更遠,對建築結構造成的累積破壞力不容小覷。
4. 建材短缺與真空環境:月球上缺乏水泥、木材、鋼筋等地球常見的建材。若從地球運輸,估算運送1公斤物資至月球,耗資可達數十萬元,成本十分高昂。此外,真空環境對建築物的氣密性要求嚴苛,必須有效防止空氣洩漏。
5. 低重力影響:月球重力僅地球六分之一,深切地影響建築結構的穩定性與基本施工方法。低重力亦會改變人類活動模式及內部空間布局,以及影響空氣流通及水循環等系統的設計。
6. 能源挑戰:月球主要能源的來源為太陽能,但月球晝夜各長達約14個地球日,意味着建築物必須配備強大的能源儲存系統,才能在漫長月夜中持續供電。
原位資源利用(ISRU)
面對運輸成本與環境限制的雙重夾擊,「就地取材」成為擺脫困境的關鍵。科學家因此提出「原位資源利用」(ISRU)策略,希望充分使用月球資源,包括月壤、太陽能及礦產等,直接在當地生產建築構件,以擺脫對地球運輸的依賴,大大降低成本,使其更具可持續性和可行性。
真空淬煉「月壤磚」
2024年11月16日,「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將一批特殊的「磚頭」送入中國太空站。這是由中國科研人員依據真實月壤成分,模擬燒製的「月壤磚」,標誌着月球就地建造的重要一步。中國的「月壤磚」研究奠基於「嫦娥」探月工程的豐碩成果。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珍貴月壤樣本。科學家分析發現,覆蓋月表的月壤是億萬年隕石撞擊與太陽風作用的產物,主要由矽酸鹽、氧化鐵、氧化鋁、氧化鈣,以及少量金屬及玻璃顆粒組成。
國家數位建造技術創新中心周誠教授指出,「月壤磚」是未來月球建築的潛力材料。這種磚採用榫卯結構設計,密度與普通磚相當,但其抗壓強度卻超過普通紅磚或混凝土磚的3倍,達到100MPa(相當於每平方厘米可承受1噸多重量)。為了適應月球的真空環境,研發團隊採用「真空燒結」技術:將模擬月壤壓入模具後抽真空,再以電磁感應產生的熱輻射加熱成型。燒製一爐真空模擬「月壤磚」約需24小時,科學家展望未來直接在月球上利用菲涅爾透鏡聚焦太陽光,產生1100°C高溫來就地燒結月壤成磚。月球長達約14個地球日的白晝周期,為太陽能燒結方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此次送入太空站的「月壤磚」,嚴格按照月壤樣品成分,模擬配製燒結而成。樣品包含3塊樣板,每塊內嵌74塊小樣板(片狀、柱狀兩種形態,5種不同模擬成分),它們肩負為期3年的太空實驗使命,將在太空站驗證3大關鍵性能,包括長期力學穩定性、溫度循環耐受性(熱學性能)及輻射屏蔽效能。首塊實驗樣板預計於2025年底返回地球,其寶貴數據將為優化真實月球建築方案提供關鍵數據。
延伸閱讀:《西遊記》中的物理世界 探討潛藏的自然法則+科學原理|星島教室
3D打印:月壤為墨
相較於燒結磚塊,另一項備受矚目的主流技術是直接以月壤為「墨水」的3D打印技術。3D打印技術同樣使用ISRU理念,利用激光束或微波加熱,使月壤顆粒熔化(或添加少量黏結劑),再通過精確的逐層堆積(增材製造),直接構建出複雜幾何形狀的建築物。這種方法不僅高效靈活,更能一體成型,可建出具優異輻射屏蔽性能的穹頂等結構。
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已在實驗室利用模擬月壤打印出名為「月壺尊」的建築雛形。其獨特的蛋殼狀橢圓形結構,巧妙地利用曲面力學特性,實現了毋須內部承重樑柱的自主支撐設計,展示了3D打印技術在月球建屋計劃的巨大潛能。
月球家園的展望
隨着關鍵技術的突破與驗證,月球家園的藍圖正逐漸清晰。未來可能聚焦於以下發展方向。
1. 自動化與機械人建築:具備AI(人工智能)的機械人將成月球建設主力,它們可在惡劣環境下繼續執行開採月壤、製造建材及精確施工的任務。
2. 綜合生態系統:未來的月球基地絕非簡單避難所,而應是自給自足的小型生態圈,整合高效的水及空氣循環系統,配合食物生產設施及可靠的可再生能源系統,為人類長期駐留提供保障。
3. 太空與地球的深度互聯:高速可靠的深空通訊網絡將是月球基地的命脈。月球居所必須能與地球保持緊密聯繫,實現數據實時共享,精準協作與互相支援,才能繼續人類宇宙探索的工作。
從「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到「天舟八號」承載「月壤磚」奔向太空,人類正腳踏實地把看似平凡的「月壤」,變成通往星際文明的堅實基石。在月球建家園已從科幻小說的情節,悄然邁入指日可待的工程。
延伸閱讀:開創共和的孫中山|星島教室
小思考,大智慧
1. 除中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正在研究月球建屋計劃?
2. 有哪些國家正開始研究具備AI的機械人以便在月球表面建屋?
參考答案
1. 例如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2020年10月發布了與3D列印技術公司合作的Olympus計劃,旨在開發一個利用月球表面材料進行3D打印的月球基地系統,實現人類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的目標。
2. 例如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於2025年3月公開展示搭載人工智能技術的月表探測與作業機械人。機械人利用AI(人工智能)改變形狀,手臂和輪胎等零件可自行組裝,並根據搬運或組裝物體等不同用途轉換成不同形態,目標是在2050年之前在月球表面建造出適合人類居住的房屋。
本欄逢周四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校長及大學講師撰稿,旨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STEAM學習材料,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將學習融入生活,培養學生的世界觀、敏銳的觸覺、積極學習的態度。
文: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副校長鄭俊傑、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老師王溢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