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 認識節氣的底蘊與風俗|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6:30 2025-09-22 HKT

今期我們將從「天」說起,談時序更迭、節氣輪轉——適逢白露(西曆9月7日)與秋分(西曆9月23日)相繼而至,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萬物漸趨沉澱之時。本文將深入節氣的底蘊與風俗,於細微處見天地韻律,於歲時中品人文溫度。
二十四節氣
所謂「節氣」,你我都不陌生,傳統月曆上,以至天文台的手機應用程式,都能看到哪個節氣來了。春分、大暑、秋分、冬至,很多名字耳熟能詳,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更在2016年十一月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流傳到這個時代,節氣已歷數千年,其源可溯至殷商時期,那時候早有「二分」(春分、秋分)和「二至」(夏至、冬至) ,及後西漢便有二十四節氣完整的記錄。
節氣大致有四種:記錄四季的如︰立春、夏至、立秋、立冬、冬至;記錄氣溫如︰小暑、處暑、小寒、大寒;與天氣相關的如︰穀雨、寒露、霜降;物象相關的如︰驚蟄、芒種。二十四節氣,正是古人與自然共存的法則,也是農耕作業的依據。
延伸閱讀:《西遊記》中的物理世界 探討潛藏的自然法則+科學原理|星島教室
能感覺的「白露」

如今新曆九月,是農曆八月,時值秋天,「白露」與「秋分」之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白露,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古人所見,氣溫下降了,水珠在低溫的地面凝結,折射陽光後的白色露水便成了節氣之名。這時候的萬物隨着季節的變更而流動,候鳥便在這時節遷徙,大鴻、小雁和燕子,來南也好,歸南也好,都往南方去了。
至於人,心思也隨天氣改變。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因為天氣,《詩經.蒹葭》便有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東漢張衡〈思玄賦〉寫道︰「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為霜。」而北宋蘇軾的〈前赤壁賦〉也寫︰「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許多作品都以白露為辭。
民間也以白露為「食」。據說中國南方正好就有品「白露」茶的風俗。白露茶不如春茶嬌嫩,又不似夏茶澀苦,獨有其甘醇風味,所以古人有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
被看見的「秋分」

至於「秋分」,同樣精彩。如果因為乾燥和初寒,白露是人感覺得到節氣,那麼秋分便是能看得見的時令。所謂秋分之「分」,有「分半」之意。《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有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時的晝夜等長,然後秋分過後便晝短夜長。天文現象,顯然易見,也就使秋分是看得出來的時令。此時秋高氣爽,也令秋分成為最宜人時節之一。
戰國時代屈原便於〈離騷〉寫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元代馬致遠也說「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此時古人都會登高、賞菊、吃蟹。文人佳句不絕,民間也樂在其中,聞說蘇軾更「一詩換得兩尖團」,以詩換秋蟹兩隻以解饞。
延伸閱讀:開創共和的孫中山|星島教室
順應自然而活
時而世易,可四季的循環是不變的。在今天的中國,不少地區仍保留白露與秋分的祭祀,例如「夕月之夕」的秋分拜月,其源可溯自秦漢的秋分夜祭祀月神;而香港宗族仍然保留的「春秋二祭」傳統,其中就包括秋祭。
儀式之外,在科學發展日迅的年代,我們不但一直順着節氣的更替而活,科學更證明了古人劃分的節氣是準確可靠。一篇名為〈「白露寒主旱」的驗證和應用〉的論文中,科學家以稻米和棉花的種稙作研究對象,分析植物的生長周期、水分和溫度等數據,結果發現各方面的數據都與傳統節氣的描述一致,證明古人流傳千百年的經驗仍然合適今天的農耕作業。至於日常生活,我們與古人無異,隨節氣流轉而「春捂秋凍」,因時節添衣備寒,秋分亦前後不忘嚐蟹。
中國以農立國,秋分是收成的時節,自2018年起中國便以每年農曆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可見秋分已成為中國農業的重要象徵之一。從秋分,到節氣,除了驚歎古人的智慧歷久不衰,也明白人在天地之間,順應自然而活,體現了與自然共生的精神,也在各種祭祀中,不論是祭祖或祭天,都體現了追念先輩,感恩自然恩賜的中國文化美德。
冷知識BOX:白露秋分訪美人
絲木棉

秋天自有花期,其中最美,可數有「美人樹」之稱的「絲木棉」。十月花期,九月下旬亦見早開之姿。「美人樹」之美,在於樹態裊裊,所開之花以粉紅為主,帶褐紫斑紋,花蕊或黃或白,花滿樹冠之時,不遜桃海。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薦,市民可以在花期到北區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屯門青田遊樂場,一賞「美人」之姿。
歷史充電站
千軍萬馬不及秋收糧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許多歷史上的戰爭都與農業生產周期密切相關,白露時節標誌秋收的開始,不少重要戰事都發生在秋收後,以確保糧草供應充足。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白露前後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確保糧草充足,並利用氣候變化來影響敵軍的作戰能力;宋朝與金國的戰爭期間,宋軍常利用農業生產周期來調整戰略,確保糧草供應穩定。同時,乘秋收毀人糧草也是古代常見策略,例如西遼最後一位君主屈出律,每逢秋收便派兵到喀什噶爾毀當地人莊稼,令當地人無法起兵反抗,也逼使他們因饑荒而歸順。
本欄逢周一刊出,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教師及校長撰寫。文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透過中國節氣氣候、各地風土民情及歷史人物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奧妙。
文: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國文學科老師、圖書館主任程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