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竣涵 - 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經典涵意

更新時間:18:00 2025-09-18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09-18 HKT

9月,空氣中飄散着夏末與初秋交織的氣息,莘莘學子再次揹起行囊,奔赴校園,開啟新一年的學習旅程。此情此景,總讓我想起台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那篇觸動無數父母心弦的經典之作——〈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文章的開頭,是一個充滿張力的畫面,小男孩上學第二天,母親狠下心,不再陪伴,只在陽台上目送他獨自遠去的背影。張曉風寫道:「他有屬於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場,只能看做一把借來的琴弦,能彈多久,便彈多久」,這個比喻極為精妙,道出了親子關係的本質,愛不是永恆佔有,而是懂得在適當時機放手,歸還他一個完整獨立的人生。母親獨自落淚,更是因為一種巨大的、即將席捲而來的憂慮。

這份憂慮,來自於她將孩子「交出去」的對象。首先,她將孩子交給縱橫的馬路,懇求行色匆匆的路人能小心一些,別撞倒她那「不知恐懼為何物」的寶貝。這份擔憂非常具體,是天下父母對子女最基本、最原始的牽掛。當孩子踏出家門,父母的目光無法再如影隨形,只能化作心中無聲的祈禱。

接着,她向學校發出沉重的提問:「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不僅是對一間學校的叩問,更是對整個教育體制的詰問。教育,究竟是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期望的模樣,還是引導他們長成最好的自己?

文章最後,那份深沉的母愛昇華為一種對生命與時間的領悟。作者在朋友家的牆上看見一句格言:「今天,是你生命餘年中的第一日。」她卻在心中立刻反駁:「不是的……對我來講,今天,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天。」這不是消極,而是一種極致的珍惜。當我們將孩子交給世界,憂慮與期盼固然難免,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緊緊抓住每一個當下。因為正如張曉風說:「今天,永遠是他們往後一生一世里,最最幼小的一天啊!」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鄭竣涵

作者曾任職書店,現為學校圖書館助理;以筆名「仍影」發表詩作。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9月16日教育版專欄「閱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