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代價 慶祝與環境友善|公民視野

更新時間:14:00 2025-08-30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8-30 HKT

公民視點

不忘生態責任

每逢聖誕及新年,以及即將來臨的農曆新年,不少市民也會舉行大大小小不同的派對、「大食會」、聚餐、郊外燒烤或遠足野餐等。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名義的節日慶祝。比如由於曆法的不同,希伯來、伊斯蘭、印度等,就有不同的新年慶祝及相關食品。所謂的「做節」,其實是個機會聯誼或團聚,不在乎節日的起源,而在於慶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論是家人、朋友、社團教會的成員等。而分享食物則是慶祝的主要形式。誠然,人際關係值得慶祝之餘,人與大地的關係,也是要關注的,反正,食物不就是來自大地嗎?在慶祝人間關係時,也總要記得人與環境的關係。

在這些節日,有特別多機會分享食物;然而,往往伴隨的也是浪費食物或製造垃圾,特別是包裝及即棄餐具。因此,不少環保團體推動綠色節日的概念,好加強人們在「做節」時,更加注意自己的生態責任。

延伸閱讀:你有儀式感嗎?|哲學信箱

自備餐具走塑

自從1980年代開始,環保運動提倡生態意識、回收再用減廢節能,早已進入日常生活詞彙。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各出其謀,有不同的政策措施,規範國民付諸行動。本港,許多外賣的餐廳,也改用了輕木或紙類製品代替塑膠產品,雖然有人嫌棄這些餐具不太方便或不實用。可幸是,如筆者在這個假期目睹,自備餐具的人,比以前多了許多:不論是自發地自備餐具,又或是派對的召集人,刻意提醒參加者自備餐具。

當然,也有在標榜綠色「大食會」的場合中,參加者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響應自備餐具,又或主辦者其實也同時繼續提供即棄餐具,以免有人沒有準備。作為旁觀者,我偶爾會隨意詢問沒有自備餐具的朋友的背後原因:有的說真的沒有想過,有的是自己沒有餐具可外帶使用,有的則根本不認同自備餐具的概念,有的卻因這類提問而感到掃興。

透過參加環保署的「走塑有賞」計劃,儲存「走塑」的印花,可換取可重用餐具的電子禮券或實體禮品。成功換領電子禮券後,可在「綠綠賞」手機應用程式中使用GREEN$ 兌換精美的可重用餐具套裝,支持環保行動。
透過參加環保署的「走塑有賞」計劃,儲存「走塑」的印花,可換取可重用餐具的電子禮券或實體禮品。成功換領電子禮券後,可在「綠綠賞」手機應用程式中使用GREEN$ 兌換精美的可重用餐具套裝,支持環保行動。

延伸閱讀:走塑一周年垃圾徵費無期 檢視減廢政策成效|公民社會

公民思考

  • 到底甚麼才能使更多人培養生態生活習慣,甚至改變根本對環保的態度?例如政府立例管制免費提供塑膠袋政策實施後,似乎很大力促使了人們自備購物袋。但這些方法卻似乎較難以強制實施於私人聚會或活動中,使人自備餐具。
  • 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提出綠色生活不只是良好生活方式,更應把環境友善的概念,納入於倫理範疇,與道德掛鈎。破壞生態平衡,不只是缺德的行為,更可與欺騙偷竊非禮等看齊。你同意嗎?
教宗方濟各與湯漢樞機、周守仁主教  (VATICAN MEDIA Divisione Foto)
教宗方濟各與湯漢樞機、周守仁主教 (VATICAN MEDIA Divisione Foto)

延伸閱讀:教宗方濟各 擁抱希望|新聞人物

公民素養

今天學會看見自己生活的習慣,原來除了影響自己的方便及經濟開支,也影響地球的未來。挑戰自己及朋友,留意自己在家庭、學校以及社交活動中,所製造垃圾的份量。也許回想自己曾經改變習慣的經驗,好讓自己也了解改變想法及處事方法不是不可能的。

文:伍維烈修士九龍方濟會院院長、馬鞍山聖若瑟中學校監
(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
圖:星島圖片庫、Vatican News、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