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倒車」 本土優先浪潮現|公民社會

更新時間:14:00 2025-08-23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8-23 HKT

公民視點

跨國企業壟斷全球市場

當下全球右傾趨勢越發明顯,許多國家新政府重新推行保守政策,強調本土利益優先、反移民、加徵關稅等措施。以往提倡的自由貿易與國際分工的經濟全球化,正面臨尷尬與阻滯。未來的世界將走向何方,尚不得而知,但我們倒須要反思近30年的全球化軌跡與脈絡:為甚麼會導致如今的「倒車」現象?

比利時經濟學家歐內斯特.曼德爾(Ernest Mandel),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導論》(Introduction to Marxist Economic Theory)中,批評了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壟斷與霸權。他指出,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使早期追求自由競爭的市場模式逐漸演變為壟斷式資本主義。而經濟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這種追求壟斷的延伸。雖然全球化表面上促進了國際貿易與技術交流,但由於發達國家與跨國企業擁有高端技術與資金優勢,發展中國家的小型企業難以競爭,進一步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

勞工不滿推動保守主義

曼德爾在上世紀中葉的分析,主要從貧富國家之間的角度切入,批判資本主義全球化加劇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然而,他所指出的這種全球貧富懸殊問題,其實也殃及發達國家自身。隨着工廠外移,本土製造業空缺不斷增加,發達國家的工廠工人失去工作機會。而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工作機會也非長久,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隨着成本上漲,廠家會再次向成本更低的地區遷移。結果是,全球的消費者享受了更廉價的商品,但卻苦了各地的勞工階層。

這種逐漸形成的不公平,讓基層階層對全球化失去信任,進而產生對移民的抗拒情緒,並促使政治力量重提本土利益的優先性。這種反全球化的浪潮不僅反映了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出基層勞工對現行體系的不滿,進一步推動了保守主義與民族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崛起。

公民思考

  • 從本地角度思考,經濟全球化對本地居民有何利弊
  • 作為積極向外的經濟體,香港該如何回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不滿?
  • 我們作為國家和香港本地的公民,可作出怎樣的行動,應對這些不滿?

公民素養

對關乎世界未來的議題的感知是重要的公民素養,這推動我們去關心那些看似離自己很遠,卻又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特別是對香港這個在經濟全球化中受惠頗深的經濟體來說,其他地方居民對經濟全球化的不滿和反彈,無疑會對香港社會乃至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文:趙磊港大同學會書院副校長
(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自由貿易

晶片售華徵「買路錢」 特朗普再毀自由貿易

李家超與歐盟駐港總領事午餐 稱堅決推動自由貿易 歡迎歐盟企業來港探機遇

經濟全球化

中國觀察:東盟之行 強化「支持統一」

關稅戰︱中越發表聯合聲明 反對霸權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

博鰲亞洲論壇︱李家超出席開幕大會 對丁薛祥演講感鼓舞 稱香港會進一步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DSE備戰中史科|「一帶一路」尋找古代海上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