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卓嵐 - 論英文電影的香港譯名|語文探驪
發佈時間:18:00 2025-08-13 HKT

香港的英文電影譯名別具特色,不僅展現了粵語的獨特韻味,還體現了本地文化的創意與幽默。相較於內地或台灣多以直譯(忠於原意)的方式,香港的電影譯名往往融入粵語詞彙、諧音、變調,以至雙關語,使其更貼近本地觀眾的語言習慣與文化背景。這些譯名不僅讓電影更具親切感,也成為香港語言文化的一部分。
以《荒失失企鵝》(Penguins of Madagascar)為例,其譯名巧妙地運用了本地口語「慌失失」一詞。「慌失失」為粵語詞彙,用於描述人們驚恐、慌張的模樣,是「驚慌失措」的縮略表達。同時,「荒失失」還巧妙地運用諧音:「慌」為「形聲字」,它的讀音依據作為聲符的「荒」。以「荒」取代「慌」,不僅保留了「慌失失」的原始讀音,還能憑藉「荒」字描述電影的野外背景,實屬有趣。
其次,譯名的讀音也涉及粵語的特殊變調:「鵝」的粵音是「ngo4」,聲調為陽平,但譯名中的「鵝」卻會變為「ngo2」,即陰上聲,因為它搭配了「企」字組成了「企鵝」,類似的現象亦見於「燒鵝」中的「鵝」字。譯名使用這些早已融入港人日常生活的有趣疊字和變調,增添了不少趣味和熟悉感。
再看另外一部電影《見習冇限耆》(The Intern),譯名裏的「耆」字在內地和台灣並不常見,卻常見於香港的護老機構和安老院的名稱。「耆」是老年的意思,其源可追溯至歷史悠久的金文;意思為沒有的「冇」字,在香港的語言環境中也並不陌生。
此外,「冇」與「限」皆以單音節詞的形式表述,即獨立使用,此乃以「限」字來表述「限制」的意思,而「限耆」又可作為「限期」的諧音,如此,我們便能從兩個方向解讀譯名——「成為見習生並無所謂的限期」及「見習無老幼之別」,而它們都貼合電影的內容。
由此可見,粵語單音節詞與諧音的特性能豐富譯名的意思,使其更確切展現電影的重點。
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二年級學生容卓嵐
本欄由修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中文一」的學生撰寫,旨在探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語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