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星島教室

更新時間:14:37 2025-05-12 HKT
發佈時間:14:37 2025-05-12 HKT

香港在鴉片戰爭後落入英國人的管治,其後,清朝屢遭西方船堅炮利的衝擊慘敗收場。1874年,李鴻章指出當時是身處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人在清末民初,深陷亡國亡天下的巨大危機。中國讀書人都有「以天下為己任」之志,自是不斷探索解救時代文化危機的新路,於是放眼西學,甚至有摒棄傳統,全盤西化的看法。王國維是清華國學研究院開創之初的四大導師之一,甚至在學問上是首席導師。他生於此一時代,先放眼西學,後回歸傳統,成為國學大師,原因何在呢?

學貫中西開啟紅學

王國維生於1877年,十六歲考上秀才,舊學根基深厚。後來,他到上海,學習日文及英文,並接觸西方哲學,其中最醉心於叔本華哲學,因無譯本,只能獨自苦讀原文,反映他熱切探討生命意義,人生真理。

叔本華哲學較為悲觀,認為人的理性不能化解有破壞性與危險性的個人意志,理智亦不能控制人的本能和直覺,只有藝術美學才能讓人擺脫悲觀困境。王國維深受叔本華哲學影響,並以叔本華思想解讀《紅樓夢》,寫成〈紅樓夢評論〉。

1904年,王國維發表了〈紅樓夢評論〉,以叔本華的思想解讀《紅樓夢》,認為該書核心精神是描寫「人生的苦痛與其解脫之道」。人生苦痛源自生活之欲無法得到滿足,苦痛的根源是自己的欲求造成的,只能由自己解脫。《紅樓夢》主角賈寶玉最後「出世」,能拒絕生活之欲而得到解脫,否則即使自殺也不能解脫,如金釧、司棋等角色。

美術特質,在於能描寫人生,將全人類的性質,具體化為一人。《紅樓夢》中賈寶玉的苦痛,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苦痛。所以書中主人公,既是賈寶玉,也是子虛烏有先生,是納蘭性德,亦是曹雪芹,或任何人都可以。因此,王國維認為《紅樓夢》是我國美術上的唯一大著述,賈寶玉能對人生解脫苦痛有所指引。

延伸閱讀:水的魔法︰表面張力不敗之謎|星島教室

《人間詞話》美學評賞

王國維亦以美學分析傳統的詞。他的《人間詞話》成為品評詞學的經典之作。書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不是單單景物,喜怒哀樂也是人心中的境界,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稱為有境界,否則便是無境界。

他賞析李後主詞,指出「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並引尼采之言:「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認為「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可見王國維極重視詞能抒發內心真實而細膩的感情。

《人間詞話》中有最經典的「三境界」之說,認為古今成就大學問者,必經三種境界,非大詞人不能道。這三種境界也是他成就學問歷程的夫子自道。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這是青年時代的第一境,立志求學,孤身探討叔本華等西方哲學。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這是學有所成第二境,堅持理想,以西學評析中國傳統文學以求解惑之道,孜孜不倦,義無反顧。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這是覺悟第三境,西學未能解惑,卻在舊學中發現生命與時代的解惑之道,回歸國學,返本開新。

延伸閱讀:滿漢全席 到底吃甚麼?平民都吃得到?|星島教室

驀然回首返本開新

王國維在評析《紅樓夢》及《人間詞話》中的核心關懷,是人生苦痛的解脫,真實感受的呈現,對現實人生困惑的探索,希望能悟出人生之真理,以達真快樂。

然而,他從西學中似乎找不到答案,轉而重拾古代經書。在〈殷周制度論〉的文章中,他認為中國的政治文化最巨大的轉變,是周朝取代商朝的時代,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

王國維身處時代大變局,並肯定周公當年也是在時代大變局後創出重視道德文化的新時代。此中甚有以古喻今的意味,既是對民國現實社會的不滿,也是對周公開創新時代的嚮往,期望中國能返本開新,再開創新時代。

王國維晚年在清華大學講授「古史新證」、「尚書」及「說文」三門課,反映出他學問的最後歸宿,對傳統道德文化價值的認同,對國學的肯定。

國學大師的精神生命

1927年六月二日,王國維竟在聲譽日隆之時,自沉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留下遺書,其中有經典四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王國維為何選擇這樣結束生命呢?陳寅恪如是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王國維的自沉,正是如此。其精神生命、遺作正是國學的春泥。

今日中國已擺脫過去的屈辱,並重新肯定國學的價值,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肯定了當年王國維對國學的識見。

延伸閱讀:「蝶蝶」不休 趣看科學與生命教育|星島教室

歷史思與行

  1. 清代有中英鴉片戰爭,今日有中美貿易戰爭,兩者發生的原因有何異同呢?應對方法又有何不同呢?應對的關鍵何在?
  2. 香港是中西匯聚的國際都巿,中國的學問與西方的學問,各有何長處或短處呢?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安身立命之學:國學

國學是立國之學、立人之學與立本之學,是中華民族數千年賴以生存的學問,也是我們自己安身立命的學問,是生命的實踐和教化,讓人的精神境界,包括人的道德和品格,得到提升和完成。(霍韜晦《國學正名》)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中國歷史科老師姚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