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與庭園建築 集文學史學與美學之大成|專題故事
發佈時間:14:00 2024-09-27
中國古代流傳到現代的建築物多不勝數,在尊神敬祖的文化和風水術盛行之下,古人深信神獸能保護他們,使家園人事轉危為安。牠們不但能幫助人類渡過難關,更有防火保人身安全的作用,象徵吉祥。因此古代貴族的建築物屋頂常置有多隻神獸,稱為「脊獸」。除了屋頂設計外,中國庭園建築發展亦源遠流長,由先秦至今歷經數千年歲月的洗禮,可謂集文學、史學與美學之大成。齊來同遊中國古代庭園,走進各式人間秘境。
坐鎮屋頂 解仕途失意
隨着時代變遷,建築物更講究高度,鮮有額外的風水吉祥物裝飾在樓宇上,但仍保留放在樓宇前平地的神獸,例如中國銀行大廈的石獅子,象徵鎮宅化煞。而古代屋脊上的神獸亦是有相同作用,在建築物的頂部或周圍放置神獸有化險為夷的用途,清代《增刪卜易》就記載了一個脊獸助人仕途順利的故事:
有一名讀書人參與數次科舉考試,總是考不上,於是他請教《增刪卜易》作者野鶴老人。野鶴老人卜卦後發現廟前的百年古樹有相犯之處,便言:「爾用大獸頭安於尾脊,張口對樹則吉。再一卦修補之後如何得歸妹之豫卦。」建議讀書人安置大獸在屋頂尾脊,其張口的方向對着古樹便能辟邪化煞,並說:「修補之後,包爾今科必中,財動生官,官動生世,大吉之兆。」後來,那位讀書人果真成功考上科舉,他的弟弟亦在第二年中舉。
延伸閱讀:穿梭古代神話 中國神獸你又知幾多?
十隻脊獸保佑國家安康
現時參觀故宮,可見太和殿屋脊上就排有十隻脊獸,據《大清會典》所記,分別是:「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神化的脊獸寓意逢凶化吉,例如龍、鳳凰、海馬、獬豸等皆是中國古代瑞獸,至於行什形象如同一隻猴子,手持金剛寶杵,能夠降魔。牠們形象既勇猛又有威嚴,象徵忠勇和吉祥,使天子之家免受災禍。
一般人家屋脊都不多於九隻,因為脊獸不但分為多種動物,而且還有排列次序和數量規定,往往象徵屋主的地位。走獸數量越多,代表建築的等級越高,數量以單數為主,九隻脊獸已是最高級,因此只有皇帝所在的「中華第一大殿」太和殿會在斗牛後加上行什,一共十隻,象徵此建築等級最高,至高無上。至於妃嬪居住的地方,脊獸數量亦會減少一半。
布達拉宮內部:
仙人神獸 風水佑家居
而在動物前面、屋脊最外沿快要墮下的位置,有一位騎着神鳥的仙人——「騎鳳仙人」,這有絕處逢生之意。據說,這名仙人源於宋代脊飾「嬪伽」(是佛教語的「迦陵頻伽」和人首鳥身的神鳥);而位於房屋正脊兩端,在動物後面的是龍形吻獸,稱為「正吻」、「吞脊獸」或「鴟吻」,其尾部向上捲,翹起來形似噴水,有保護易燃木材之意。古人希望利用五行以水剋火的原理,來保佑家園。
《唐會要.卷四十四》就有記載屋脊放吻獸防火的故事:「漢柏梁災,越巫上厭勝之法,乃大起建章宮,遂設鴟魚之像於屋脊,畫藻井之文於梁上,用厭火祥也。」漢代柏梁殿曾面臨火災,當時有位越地巫師說海裏有一種魚拍打海浪就能下雨,若把牠放到屋頂上,便有防火之用。於是古代建築師研究風水學術,利用傳說的神獸置於屋脊,希望不要再發生火災。不論是正吻還是騎鳳仙人,都有保護家園、消滅災害的意義,這些仙人走獸雕工精美,亦具風水作用,使屋主居住得更安心。
園林布局的文化隱喻
歷史上的園林主要分為皇家園林和私人園林,最著名的皇家園林莫過於頤和園。頤和園的布局有明顯的中軸綫,有助展示皇家的莊嚴肅穆。加上頤和園的佛香閣,即皇室燒香禮佛的地方,位於園林的山頂,居高臨下,一覽昆明湖和周遭的小閣樓,帶有皇權定於一尊的政治意味。
頤和園庭園:
江南的私人園林利用錯落有致的假山假石,營造身處山林的氣氛;而部分園林更會在迴廊牆上開一小洞,營造別有洞天、天人合一的的感覺。
中國庭園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可是古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並存的理想,與西方「征服自然」的心態有別。
中國人崇尚順應自然,如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也是天人合一的演繹之一。故造園者往往循「雖由人做,宛如天開」的方向進發。如中國園林大多有山有水、有花有木。路徑曲折蜿蜒,而且淡泊樸素,旨在營造儒雅隱逸氛圍。遊園者除了能在園林一覽所有自然景色外,也能享受神遊宇宙之趣,亦即所謂「壺中天地」的效果。
豫園:
詩詞與園林 虛實結合
園林也是士人寄託感情的媒介。如北宋大官蘇舜欽因支持范仲淹改革運動被革職,用家財買地在現今蘇州一帶興建滄浪亭,等待有一日重出政壇。期間,他寫下〈水調歌頭.滄浪亭〉,借園景表達自己壯年被貶的失意。
而歐陽修和女詞人李清照均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為題作詞。兩人分別借中國園林布局層次「深」的特點,以及「楊柳簾幕」、「柳梢梅萼」、「雲窗霧閣」等園林常見的景象,表達坐困愁城的鬱悶、複雜之情。
延伸閱讀:荔枝角文化建築庭園 感受中華文化風|探索社區
文:本報記者、張瑋宗(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維基百科、般若學佛網、國學網、頤和園@Trip.com、豫園@Tr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