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席捲全球 外國人過春節|公民社會

更新時間:14:00 2025-02-01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2-01 HKT

人物/ 持份者

  • 中國
  • 全球華人
  • 世界公民

時間

  • 近年

地點

  • 全球

背景認知

聯合國定春節為假日

時值農曆新年,全球約有五分之一人口會慶祝春節。大家也在網上社交媒體上看到不同國家政要、明星及球星等都會拍片跟大家拜年祝賀。這個華人的傳統節慶,剛獲聯合國大會通過定為聯合國假日,稱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除此之外,中華文化輸出國際的例子比比皆是。截至2021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將中文作為官方語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正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人數逾2,500萬,累計人數近兩億。而隨着科技網絡普及,中華文化輸出也走到線上。
在美國、韓國和日本手遊市場中,中國手遊收入佔比在25%左右;而中國開發的Tik Tok下載量已經突破10億,是近年全球下載次數最多的非遊戲類應用程式。以古風料理影片走紅的民間視頻網紅李子柒,其超過一千萬的內地及海外YouTube粉絲,已成為國際文化,軟性地表現中國傳統及四川風光。

文化、飲食、影視、軟實力輸出

近年來,中國文化借助教育、文學、影視、網路產品等,將中華文化輸出國際,使「中國熱」席捲全球。在文化方面,中國在世界各地推行建立「孔子學院」,加強對外漢語教學和傳播文化影響;美國高中會考(SAT)已列入中文科,來華留學生數量呈趨勢上升。
隨着中國整體實力快速崛起,尤其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如今在非洲、中亞、中南美洲等多國的主要城市,都已陸續出現頗具規模的唐人街、中國城,當地民眾也開始聽起中文歌、吃起中國菜、看中國的電影、影視作品、追中國的明星,加速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網紅李子柒
網紅李子柒

持份者觀點

事件分析

促進經濟效益

中華文化輸出國際,通過文化交流、教育合作、語言學習等方式,中國可與其他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增進相互理解,並提高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而且中國的文化產業,如電影、音樂、文學作品和傳統工藝品等,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提高了中國在全球文化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數據顯示,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22年營業收入超過16.5萬億元。

文化壁壘越趨明顯

中華文化和其他世界其他文化之間存在着差異,包括語言、價值觀、習俗和社會結構等方面,導致中華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遭遇障礙,需要時間進行適應和磨合。而且全球媒體的壟斷程度越來越高,這導致主流媒體更多地關注西方文化,這使得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面臨着困難。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和衝突也變得更加明顯,造成更多的文化衝突及文化壁壘。

結合現代技術傳播文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保護和傳承傳統中華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分子,我們可以通過學校途徑加強對傳統中華文化的教育,以提高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加強宣傳和推廣傳統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對它的保護意識;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創新,結合現代技術和理念,例如善用網絡和全球化優勢、AI的科技跳升,使得中華文化得以更有效地向世界傳播和發展。

重點關鍵字

#文化全球化 #軟實力 #文化多元化 #文化輸出 #文化壁壘 #孔子學院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