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宗 - 談談歷史老師的角色|青史劄記
發佈時間:12:30 2025-11-24 HKT
歷史教育可謂任重道遠的工作。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學習歷史對於培養個人修養、認識現在、判斷未來有着重要的作用。筆者也曾經推動歷史教育有關工作,常常思考歷史教師的角色有何特別之處,今回望與各位分享個人淺見。
中學中國歷史科課程涵蓋面非常廣泛,旨在讓學生對中國古代到近代的歷史有着通盤的理解。筆者就讀中學期間,高中中國歷史科的必修課程大約從周代封建延續到改革開放,對同學的思考力和記憶力要求甚高。老師一方面要兼顧繁重的教務,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份教學熱誠和工作實在值得尊重。
那麼,歷史老師除了教學工作之外,在實際講課期間又有哪些值得強調的特別角色?筆者個人認為,歷史老師首先也應該掌握史事和人物背後的價值觀,讓學生從中培養個人修養。在中學層面,學習歷史不但是為了認識史實,還需要認識歷史背後蘊含的品德情意價值。青少年處於價值觀建立的階段,學習歷史無疑是培養學生品德情意的切入點。舉個例子,孔子周遊期間屢次遇到困境,但依然沒有放棄個人理想和學問;司馬遷人生受挫,依然奮力著述,四處搜集史料,最終他「成一家之言」寫成《史記》。這些例子都是提升學生面對逆境能力的最佳歷史教材。
而且,歷史教師需要鼓勵同學思考歷史事件背後的形成原因。學生往往覺得古代史的政策內容繁多,難以一一記住。事實上,只要學生明白政策背後的原理,自然就能分辨各項政策的異同。據筆者經驗,這些政策內容實際上有明確的指涉對象,都是按照實際的歷史環境而制訂,在官修史料之中往往可以看到皇帝的施政方針和理念。教育界也許需要在這方面提供更多補充教材,讓前線老師可以更深入講授有關知識。
歷史教育所涉及的人文關懷難以被其他科目取代。各位教育同工也要並肩努力,為推動歷史教育作出貢獻。
文: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生(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
延伸閱讀:
周正賢 - 國之瑰寶|青史劄記
張瑋宗 - 談談圖書館與歷史文化傳承|青史劄記
張瑋宗 - 從物質文化看中國歷史 - 青史劄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