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宗 - 談談歷史教學的互動性|青史劄記
發佈時間:18:00 2025-10-25 HKT
談起學習歷史的方式,讀者也許和筆者一樣,第一時間都會想起在課室內聽老師講課、做工作紙、寫筆記等畫面。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讓學生對歷史發展建立基礎認知。不過,筆者今回打算分享個人經驗,從另一角度分析如何以互動方式學習和傳授歷史知識。
除了學習和研究之外,筆者目前在本科程度的中國歷史課程擔任助教,協助任教導修課。導修課的人數有多有少,但主要以小班教學為主,營造更有利的溝通氛圍。同學通常要在導修課前閱讀一些學者文章,準備在導修課上討論。
那麼如何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向學生提出開放式問題。由於學生對各個歷史主題的理解程度不同,筆者會先向學生提問導修討論課題的時、地、人、事、物等基本知識。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方向之後,筆者往往會追問學生,到底這些事件涉及哪些相近的歷史片段、史學概念和方法?有沒有一些可比的歷史個案?這樣能讓學生在既有的學習基礎之上,延伸思考和掌握更多學習內容,加深他們對於歷史知識的了解。
在大學層面,學生理應能察覺文章內容、學者觀點與導修討論的內在關係,敏銳和主動地將文章內容應用在討論之中。但在中學層面,老師或需要多加引導,集中在史實層面分析歷史事件。無論如何,讓學生有參與感是強化教學互動性的關鍵。老師可考慮從三階段着手,分別是鼓勵學生在課堂前做基本的資料搜集、讓同學分享準備成果、繼而針對同學的發言提出問題,藉此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
傅斯年曾在1920年代提出「史學本是史料學」的觀點,強調處理史料、援引實證的重要性。此話在學術層面固然有其道理。而在教育層面,教育者需要關注如何把史料轉化成有效的學習和教學傳意媒介。筆者並非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但純粹從個人觀察可見,除了過往專欄提到的實地考察、參觀博物館等方法,增強課室教育的互動性,似乎也是可取的辦法。
文: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生(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