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瑩 - 以歷史教育與外交實踐 培育香港青年的國際視野與橋樑角色——從老撾領事館訪問活動談起︱來論
發佈時間:13:20 2025-10-19 HKT

一、引言:在全球化時代中香港青年的使命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香港作為連繫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窗口,年輕一代不僅需具備香港情懷與國家認同,更需培養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近日高中歷史課程的優化,特別是「中國與世界」單元的深化,正為學生提供理解國家發展與全球局勢的堅實基礎。而香港津貼中學議會透過「聯通東盟·放眼世界」領事館探訪計劃,例如日前與老撾總領事 Ammala Saenchonghack 先生的深度交流,正是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真實外交體驗的關鍵實踐。本文旨在闡述,如何結合歷史教育與外交實踐,助力香港青年成為推動尊重、和平、互惠國際關係的「超級聯絡人」。
二、歷史課程的深化:從晚清屈辱到新時代大國外交
根據高中歷史科優化課程框架,單元三「中國與世界」系統性地梳理了中國從帝制到共和、從積弱到崛起的歷程。學生透過學習晚清內憂外患、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以至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與改革開放,理解到國家如何從「百年屈辱」中奮起,逐步走向現代化與國際舞台中央。
例如,課程中強調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在二戰中的貢獻,以及改革開放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等里程碑。這些內容不僅讓學生認識國家發展的艱辛與成就,更引導他們思考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轉變——從被動回應外部壓力,到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歷史縱深,為學生理解當代中國外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與明辨性思維。
三、領事館訪問的實踐意義:從課堂到國際交流現場
理論需與實踐結合,方能內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日前舉辦的老撾領事館訪問活動,正是這樣一場生動的外交教育課堂。總領事先生親自講解老撾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與對華關係,並與學生分享其外交工作心得。學生們則主動介紹香港教育特色與個人學習體驗,展現了香港青年作為「親善大使」的自信與表達力。
更值得肯定的是,總領事向學生發出邀請,希望香港青年與老撾加強聯繫,並以襟章與特產咖啡豆作為友好象徵。這種互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外交禮儀與文化尊重,更親身實踐了「以民促情」的民間外交理念。這正是對歷史課程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具體印證。
四、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國外交的連續與創新
從歷史課程所學的中國近代外交挫折(如巴黎和會、八國聯軍侵華),到今日中國通過亞投行、「一帶一路」等平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學生能清晰看到國家從「求存」到「共贏」的外交戰略轉變。領事館訪問活動則讓學生直接體會這種轉變的現實表現:老撾作為東盟成員國,與中國在基礎設施、經貿、人文等領域的合作,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區域互聯互通的典型案例。
學生透過這類活動,不僅理解中國為何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更學會如何以尊重與平等的態度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交流。這種能力,遠超書本知識,是他們未來在國際舞台上推動互惠合作的關鍵。
五、培育未來的「超級聯絡人」:香港青年的獨特角色
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方針下,香港更具備雙重優勢:既背靠國家發展大局,又保留國際化特色。歷史課程中對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金融樞紐與文化交流平台的探討,正是為了強化學生對這一定位的認知。
而領事館訪問這類活動,則進一步鍛煉學生跨文化溝通、國際議題分析與外交禮儀實踐的能力。我們鼓勵學生以歷史為鏡,理解國家與世界的關係;以交流為橋,扮演中國與東盟乃至全球的「超級聯絡人」。這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機遇,更是香港教育回應國家戰略與時代需求的體現。
六、結語:深耕教育,播種未來
教育是深耕細作的事業,而歷史教育與國際交流的結合,正是在年輕人心田播下和平、尊重與合作的種子。我們深信,透過課堂中對中國現代化歷程的學習,以及課堂外與各國領事館的互動體驗,香港青年將更能立足香港、胸懷國家、面向世界。
讓我們繼續攜手,推動更多「聯通東盟·放眼世界」或相類近的實踐活動,培養一代又一代以歷史智慧為底蘊、以國際視野為導向、以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為己任的優秀青年。這不僅是香港教育的責任,更是我們對國家與世界的承諾。
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九龍真光中學校長李伊瑩
圖:新華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