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東 - 把價值觀內化 自帶行事準則|知識轉移

更新時間:14:00 2025-10-20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10-20 HKT

「學生做了這件事,是因為怕被責備,還是因為他真心認為這樣才對?」這是我經常問自己的問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知道對錯,而是讓他們願意選擇做對的事,即使沒有人看見。

我們常聽到「破窗理論」:一旦社區對小事失去規範,如牆上塗鴉、垃圾亂拋,整體秩序就會慢慢崩壞。因此,有些學校強調嚴格執行規則,以防學生「變壞」。這種做法短期有效,但倚賴外在監督,難以持久。真正的價值觀教育,不是靠懲罰維持秩序,而是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某些行為是對的,並在自主選擇中建立內在信念,讓價值觀內化。

讓學生內化價值,靠說教效果有限。對小學生來說,「誠信」、「尊重」這些詞語抽象又遙遠。要透過真實情境,學生才會感受到價值的實踐方向。因此,我們強調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參與合作任務或社區實踐,當中讓學生遇到挑戰、衝突和失敗,這些都是價值觀教育的黃金時機。孩子會開始問:「我該堅持下去嗎?我有沒有顧及別人?」這些問題比「我有沒有遵守校規『愛護同學』」更深層、更有意義。

我曾見過一位學生,在沒人注意時,默默幫同學撿起掉落的文具。這樣的行為看似微小,卻正正體現了價值觀已在他身上悄悄內化。他不是為了表現,也不是因為有人要求,而是出於內心的選擇。教育不是要孩子在考試中答對「什麼是責任感」,而是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自然地承擔責任;不是讓他們背誦「何謂誠信」,而是當面對誘惑時,仍能自發堅守原則。

教育是裝備孩子做選擇的基準,雖然這樣的教育看不到即時成果,但會在學生的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我們也明白,價值觀內化需要時間、空間和陪伴。一次活動改變不了一個人,但一次次的選擇會累積成為信念。當學生在沒人監督時,仍選擇做對的事,就是教育回報的一刻。

文:王煒東

作者為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價值觀教育主任、生命教育主任

延伸閱讀:

王煒東 - 掌握物質獎勵的關鍵 協助孩子跨過關口|知識轉移

苗延琼 - 從收養研究看思覺失調症真相丨苗想teen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