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市場需求洞察 探索青年就業挑戰與未來出路|嶺航未來

更新時間:14:45 2025-10-14 HKT
發佈時間:14:45 2025-10-14 HKT

本港3至5月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升至3.5%,隨着僱主對人手的需求減弱,人才供給也成為社會熱話,其中青年在就業方面更面對不同困境。

為此,筆者與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及大型語言模型等前沿技術,分析了近期逾14萬份網上招聘廣告,並發布首份報告,揭示了一個傳統主導、需求呈現兩極、且透明度堪憂的「啞鈴型」勞工市場,為青年提供更多就業和個人發展的建議。

職級與技能雙重挑戰

研究數據揭示,香港勞工市場呈現一個職級與技能需求相互對應的「啞鈴型」結構,為青年職業發展路徑帶來雙重挑戰。

啞鈴的一端,是佔比高達4成的初級崗位,這些崗位對技能需求的要求較低,其中近6成職位毋須大專以上學歷,更強調團隊協作、細心等軟技能。而在零售和貿易等傳統服務業,這種結構更為顯著,初級職位佔比近5成半,卻也埋下了「僧多粥少」的晉升瓶頸。

啞鈴的另一端,則是佔逾2成的高級職位,對應高技能需求,普遍要求學士或以上學歷。然而團隊注意到,即使在較高端的勞工市場,僱主雖普遍對求職者的基礎數碼能力及電腦技能有要求,但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吸納仍存在明顯滯後情況,相關需求不足2%。

這種職級與技能的兩極現象,共同擠壓了職場的「中間地帶」。試想一下,一個持有大學學位、但缺乏突出專業或前沿數碼技能的畢業生,在這樣的勞工市場中既難與大量勞動力競爭基礎崗位,又未觸及高端專才門檻。而可供發展的中層崗位與技能需求,則相對狹窄。最終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延伸閱讀:AI情感分析預測股市 提升投資應對策略|嶺航未來

求職如「盲人摸象」

研究中一個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招聘市場透明度嚴重不足。超過一半的招聘廣告沒有披露具體薪酬,超過7成沒有註明具體工時,近9成缺乏平等就業機會聲明。相反,僱主往往能夠收集到求職者的個人資料及工作經歷,這種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令求職者在尋找工作時如同「盲人摸象」,難以對職位質量做出全面評估,不僅削弱了求職者的議價能力,也可能掩蓋「同工不同酬」等問題,對追求公平就業環境的年輕一代尤為不利。

青年如何突圍?

面對此3大挑戰,青年要成功突圍,須摒棄「一份學歷走天涯」的舊有觀念,從「隨波逐流」轉型為「精準裝備」的未來人才。

第一,警惕「向下沉」的行業慣性,主動規劃技能升級路徑。例如身處零售、貿易等基層崗位需求巨大行業的年輕人,可以透過持續進修和培訓,積極部署從前線銷售轉向分析顧客行為的市場策略崗位。

第二,在基礎數碼能力的基礎上增加專業技能,以填補技能中間地帶。基礎數碼能力已是勞工市場的基本要求,青年須進修專業技能,包括有策略地學習AI等前沿、新興技術,為未來職業發展儲備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應對外部衝擊。

延伸閱讀:「世界工廠」遷移?全球電子生產網絡重構下的博弈|嶺航未來

第三,培養解讀「隱形訊息」的能力,主動爭取權益。在薪酬、工時訊息不透明的環境下,年輕人更要學會主動提問。同時,社會應攜手提高招聘透明度,筆者建議特區政府考慮推出守則,包括要求僱主在招聘廣告披露薪金範圍和預計工時等訊息,幫助求職者更好地評估工作。

筆者與研究團隊希望透過研究,幫助本地年輕人認識當前勞工市場的「啞鈴」與職位需求的「兩極」,以更好地規劃求職之路。筆者亦建議政府與社會各界應正視結構性的問題,及時採取行動,加速產業升級、完善勞工保障、提升技能培訓,從而為青年發展和就業提供更多機遇。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文化與創意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宋鑫淼博士、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周洋

延伸閱讀:跨越數碼鴻溝: 長者適應科技社會之道|嶺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