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 兩史科改革:一場價值導向的教育創新︱來論
發佈時間:17:03 2025-10-09 HKT

香港教育局最近公布高中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優化課程框架,這是一次深度的課程升級與教育理念革新。這項擬於2027/28學年推行的改革,不僅針對學生的學習壓力作出「減負」,更重塑了課程的價值導向,強化學生對國家歷史與文化的理解,深化愛國教育與國民身份認同,讓歷史學習更具時代意義與教育價值。
針對學習痛點精準改革
高中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自2009年實施以來已逾十六年,長時間未調整的課程不僅內容重疊、缺乏連貫性,讓學生面臨沉重的學習壓力。以中國歷史科為例,過去課程過於側重政治史,學生需在眾多細碎知點中反覆記憶,難以形成系統化認知。歷史科則因部分內容與其他學科或自身章節重複,浪費寶貴的學習时間。優化後的課程能直面以上問題,讓學生在更有效率、更具啟發性的學習中掌握歷史脈絡。
在課程內容上,兩科均強化與初中課程的銜接,避免學生升入高中後面臨知識斷層,減少重複學習的無用功。中國歷史科打破過去「重政治、輕其他」的局限,必修部分實現「古今並重」,涵蓋經濟、文化、科技、社會、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等多個領域,學生無需在單一領域鑽研過深,可在均衡學習中構建完整的中國歷史發展脈絡;歷史科則從宏觀角度整合課題,幫助學生快速把握近現代世界史與國家歷史的互動關係,不再被零散知點束縛。
強化價值教育與愛國教育的核心精神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改革巧妙地強化了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與國民身份認同,尤其在現代史領域實現了教育價值的升華。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在2020年便提出「為學生創造空間,照顧學生多樣性」的目標,而兩史科的優化正是這一目標的延伸——通過讓學生更深入、全面地認識國家歷史,特別是近年發展與現代史脈絡,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愛國精神與國民身份認同。
(一)中國歷史科:從古今貫通中培養文化自信
中國歷史科的優化,讓學生得以擺脱「碎片化」的歷史認知,真正走進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的完整發展歷程。過去,學生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封建王朝的政治更迭,而優化後的課程納入國家近年的發展概況,讓學生看到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努力與成就。例如,在經濟領域,學生可了解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蹟;在科技領域,可認識「兩彈一星」、高鐵、5G等現代科技成就與古代四大發明的傳承關係。這種「古今貫通」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延續性,更能讓他們在現代史的學習中,理解國家發展的艱辛與輝煌,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
(二)歷史科:以世界視野深化身份認同
歷史科的調整則從「世界視角」強化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優化後的歷史科必修部分,特別強調「建立學生對近現代世界史和國家歷史主要發展的基本認識及其互動關係」,並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在上述時期的角色和貢獻」。在全球化背景下,學生過去可能更多關注世界史的發展,卻忽視國家在世界進程中的作用;而改革後的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世界近現代史時,同步了解中國如何從近代的被動挨打到現代的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從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到新中國成立後在國際舞台上的崛起,再到當今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全球減貧等領域的貢獻。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國家與世界的緊密聯繫,既培養了廣闊的世界視野,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中國的國際地位與責任,從而堅定自身的國民身份認同。
從歷史學習中確立時代定位
這次兩史科課程優化,不單是課程內容的調整,更是一場價值導向的教育創新。當2027/28學年改革全面推行後,相信香港的高中學生將在更高效、更有意義的歷史學習中,既收穫知識的成長,也培育起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堅定的國民身份認同,在學習歷史中確立自己的時代定位,成為兼具中華文化素養與世界視野的時代新人,為香港的長遠發展與國家的繁榮富強注入新的力量。
文: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鄧飛
圖:星島圖片庫
延伸閱讀:
DSE︱教育局公布優化中史及歷史科課程框架 強調香港回歸祖國歷程及「一國兩制」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