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探索(5)|視藝師語

更新時間:18:00 2025-10-10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10-10 HKT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的整合創作可衍生的實踐形式,為生命美學、表達藝術的真誠及創意與藝術性創作教學的三重奏。其一,為創意與藝術性(藝術)。追求卓越的藝術水平,以創意及想像力將「真善美」呈現。其二,為表達藝術的真誠(美育)。藝術創作乃源於個人的真實體驗,且要符合生命美學才能達至具生命深度的創作質素。其三,為生命美學的素質(靈育)。在發揮自由想像去創作時,須符合正確世界觀的判斷。無論探討任何議題及面對不同處境,都以盼望及轉化(Transformation)的力量,尋索方向,展現生命的力量 。

延伸閱讀:朱啟文 - 「墨」上歸人 - 視藝師語

不少藝術教師的取向有如「表達藝術(治療)」的概念,單單相信藝術創作是呈現內心世界意象的過程,是宣洩內心情緒的一種重要手段,所以藝術老師的教育哲學都傾向尊重學生的創作意念,但靈育及美育的整合有其更超越的特質。

筆者同意真誠在藝術創作中擔當的重要角色,因為作品必須經過創作者內心思想及情感的洗滌,才能昇華至一種獨特及發自內心的藝術表達方式,而不是一種簡單而表面的藝術表達形式。正如蔡瀾先生在晚年接受導演谷德昭的訪問時,分享了真誠對創作的重要性。筆者雖然並不完全認同蔡瀾先生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但十分認同他對真誠於藝術創作的見解。

延伸閱讀:吳崇傑、陳麗森 - 特殊教育需要 視覺藝術教育|視藝師語

況且,以上的創作態度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可能會陷於兩難。學生的情緒有正面及負面的狀態,價值觀也可處於正向或相反的維度。若一個有情緒問題的學生真誠地表達,但他已深陷於絕望的情緒,甚至處於自殺的邊緣,並以藝術表達死亡的暗示。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會否介入,還是因為尊重創作自由而置之不理,最終都有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結果。藝術在以上極端例子擔當着診斷性的角色,而診斷者則必須是合資格的社工、心理學家或輔導員。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執行委員、明格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統籌、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延伸閱讀:何詠恒 - 藝術展覽與視藝教師|視藝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