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寶 - 踏足神州 • 情繫家國——內地交流考察的實踐學習︱來論
發佈時間:17:01 2025-10-03 HKT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近年,我校積極運用「同根同心」、「赤子情・中國心」、「姊妹學校計劃津貼」及「推廣中華文化體驗活動一筆過津貼」等資源,為四至六年級學生籌辦內地交流活動。每年參與學生近二百人,歸來後,孩子們總感嘆:「我們的國家,比書本上所寫的更精彩!」確實,讓學生親身體驗,正是愛國主義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教育局持續優化考察的安排及指引,並於近日更新《中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活動指引》(下稱《指引》),為學校籌辦或參與相關活動提供了清晰的原則與示例,有助學校更順暢地落實安排,實為美事。
《指引》明確要求隨團教師不僅是行程的組織者與安全的守護者,更應成為學習的促進者——行前須精心備課,設計預習材料;行程中需適時引導、激發思考、組織討論;行程後更要帶領學生總結反思,將感性體驗昇華為理性認知。筆者十分認同《指引》對教師在考察前、中、後各階段的專業要求,這不僅強化學習成效,也彰顯教師的專業角色。
我校近年善用「赤子情・中國心」資助計劃,安排全體六年級學生前往澳門及珠海學習。配合校本課程,學生在「珠海横琴国家地理探險家中心」探究北斗系統的原理,並運用4F反思法鞏固所學,進行匯報分享。每當聽到學生表達對國家航天成就的認同,甚至立志成為航天員,教師的一切辛勞頓時化為欣慰。這種由親身體驗所激發的學習動機與情感認同,是課堂講授或影片觀看難以企及的。
曾與一位中學校長交流內地考察安排,得知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由教育局統籌,學校無須負責招標報價。正當筆者心生羨慕之際,對方卻表示,若能由教育局提供要求與津貼,讓學校自行招標,反而更能配合校本需要,提升彈性。誠然,每所學校各有特色,學生特質亦不盡相同。在符合教育局學習框架的前提下,若學校能擁有更多自主空間,按需調整行程,豈不更臻完善?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孩子是香港的未來,更是國家的希望。透過有組織、有深度、有情懷的內地交流與考察,讓年輕一代親身感受國家的發展脈搏,建立深厚的民族情感與國家認同,正是教育工作者肩負的光榮使命。
文: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中華基督教會蒙黃花沃紀念小學鄭家寶博士
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