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宗 - 從物質文化看中國歷史 - 青史劄記
發佈時間:12:30 2025-09-27 HKT

物質文化是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其中一種視角。從歷史教育的角度,物質文化無疑是十分具象、有效的歷史教育方法。筆者今回會探討絲綢如何能作為一種物質文化,讓學子從中認識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說明物質文化如何能成為歷史學習與教育的視角。
延伸閱讀:周正賢 - 五感博物|青史劄記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關於絲綢的傳說和記載,而中國養蠶取絲的方法可謂歷史悠久。較為早期和經典的說法就是早在嫘祖的時候已經開始養蠶取絲。《史記》曾經介紹嫘祖的身份:「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嫘祖原來就是黃帝的原配妻子,亦是西陵人。根據傳說,她當時已經掌握了養蠶的方法。這些傳說似乎與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有着相通之處。
這種說法也為後世的史家所承襲,並作出了不少補充。例如宋代的《通鑑外紀》曾經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南宋朱熹編寫的《通鑑綱目前編》也有關於嫘祖養蠶的記載。除了史籍的文字記載之外,現存的文物也能反映中國古代蠶絲技術的發展情況。1972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時期直裾素紗襌衣就是明證。
從上述例子可見,蠶絲可以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教育的載體,讓學生從中觀察物質、文化與文物之間的互動關係。舉個例子,古人如何在生活之中應用蠶絲,無疑和昔日的生產技術有密切關係;古人如何在文學作品中書寫蠶絲,亦是和他們所身處的文化背景有關。而且,蠶絲在現今社會的影響依然清晰可見,不少衣飾和寢具都是用蠶絲製作而成。若然能以實物將古今串連起來,相信能讓歷史教育變得更為生動具體。
除了中國古代的養蠶技術之外,絲綢之路等課題都是和蠶絲相關的歷史教育題材。中國歷史之中有非常豐富的物質文化,遍布衣、食、住、行不同層面。假如能把文字、文化與文物三者結合起來,無疑同時有助推動學校和公眾層面的中國歷史文化教育。
文: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生(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
延伸閱讀:周正賢 - 歷史何言正邪?|青史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