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直覺不一定真確|談經論學

更新時間:18:00 2025-09-12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09-12 HKT

直覺是人類對事情的一種不用經過深入思考,就得出的直觀想法、感覺或判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就曾以兩套系統來形容人類的思考模式:系統一(自動化、快速、不費力氣的思維)和系統二(動用到邏輯思考、計算等的心智活動)。當中的系統一就類近於我們平常稱作的「直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運用直覺處理問題。它幫助我們在多變的環境中迅速做出反應,毋須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分析。例如在緊急情況下,直覺往往能讓我們避開危險。在學習上,直覺確實能提升學習效率,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快速找到方向。例如有經驗的學習者往往能憑直覺判斷哪些知識點更重要,或在解題時迅速找到切入點。這種直覺來自於過往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多元肯定 教育的正向循環|談經論學

然而,正是這種「快速判斷」的特性,使直覺成為學習過程中需要特別警惕的雙面刃。

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漢斯.羅斯林便在其重要著作《真確》一書中,提出人類存在的十大直覺偏誤,其中兩項最為常見為「二分法偏誤」和「負面偏誤」。二分法偏誤使我們慣於將事物簡單二分,忽略了中間的廣闊空間和多樣性;負面偏誤則讓我們過度關注負面訊息,低估正面發展,並高估壞事的發生概率。羅斯林認為,這些偏誤既植根於人類的思維機制,也源於當今社會風氣的鼓吹。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心銘4句 快樂不快樂|談經論學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也需要警惕這兩種直覺偏誤。如「二分法偏誤」將知識過度淺化簡化為非黑即白的兩極,讓學習者停止深入探討當中聯繫和細微差別,阻礙深度學習。又例如,在學習態度上,捲入「理解」和「不理解」的二分判斷,或一旦無法理解某些內容,就將這種「不理解」無限放大為「我永遠都不懂理解」的「負面偏誤」。要破除這些心理盲點,就必須認識到學習與理解是漸進的過程,並且總會有遇到困難或瓶頸的時候。

除了上述兩種偏誤,羅斯林在《真確》中提出了其他8種直覺偏誤(直線、恐懼、規模、以偏概全、命中註定、單一觀點、歸咎及急逼感偏誤)。深入了解這些認知陷阱,將有助我們提升思維的警覺性與清晰度,推薦讀者閱讀。

文: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延伸閱讀:馮漢賢 - 使用不同人稱 溝通效果迥異|談經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