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使用不同人稱 溝通效果迥異|談經論學
發佈時間:18:30 2025-07-07 HKT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行為不符合父母期望的情況,例如不主動做功課、玩具散落一地等。許多家長習慣用「硬」的責備或「軟」的稱讚來糾正孩子,但兩種方法各有局限:責備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折,空洞的稱讚可能讓孩子依賴外在評價。其實,有效的溝通不僅能引導孩子改善行為,更能強化親子關係。關鍵在於「如何說」與「如何聽」。其中,溝通時使用的人稱(你、我、我們、他們)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感受與行為動機。
延伸閱讀:馮漢賢 - 身教與身學|談經論學
警惕「你」與「他們」句式:許多家長在指出孩子的問題時,會不自覺使用「你」句式,例如「你怎麼又沒收拾玩具?」或「你總是不自覺!」這種表達方式容易讓孩子感到被指責,甚至產生抗拒心理。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拿他人比較,例如:「你看某某多乖,都不用父母催!」這句式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善用「我」與「我們」句式:相較之下,「我」句式如:「我看到玩具散在地上,有點擔心有人會踩到受傷。」這樣的表達既說明了家長的擔憂,也避免了攻擊性語言。「我們」句式則能營造共同目標感,例如:「如果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家裏就會更整潔,玩起來也更安全。」這讓孩子感受到合作而非對立,更容易主動配合。
延伸閱讀:「恩」才施教 讓學生知道、感到、做到 培養正確價值觀|談經論學
當然,以上例子似乎都是集中在家長的單向訊息,真正有效的溝通需要雙向互動。如何互動?可參考其中一本教養相關著作《不否定的教養練習》中提到的「聆聽—表達—討論」模式,即先聆聽,給予孩子機會說明做或不做某事的原因;再表達,家長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期待;及後討論,引導孩子參與解決方案,例如:「你覺得每天睡前花10分鐘收拾怎麼樣?」這樣讓孩子感覺被尊重,也更願意執行。
以上所述,旨在讓家長有些較明確的教養方式,但不一定能適用所有情境,希望家長能掌握這些核心原則,加以活用,通過正向語言與相互溝通,讓孩子正向成長,並維繫健康的親子關係。
文: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延伸閱讀:DSE點揀科?校長分享選科萬用原則 平衡興趣/職業/能力|談經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