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泥爸爸 - 慢行好行|父中作樂
發佈時間:17:02 2025-05-12 HKT

我喜歡行路,而且一直行得很快。香港人,大多是「急驚風」,生活和工作的頻率都很高,外地人也同意,這個城市的節奏的確十分急促。我在這里長大,自然也沾染了這種風格。
快了幾十年,第一次被逼行得慢一點,是當爸爸之後,推着BB車之時。快不得呀,你要確保孩子出行安全妥當和舒適,絕不能在人群中狂飆。所以像我這種在超級市場推購物車也會嘗試衝鋒滑行的人,也要學着忍着試着把推BB車時的速度減低。
延伸閱讀:笨泥爸爸 - 玩瘋吉卜力|父中作樂
然而,這種負擔沒有困我太久,因為就算推車省力,但實在慢和不方便,故此後來我以「不想讓寶寶老是看到別人的屁股」為藉口,索性把兒子抱到肩膊上,跟太太說:「站得高看得遠啊!」然後帶着兒子邁開大步走。
後來年紀漸大,骨質疏鬆,肌肉流失,我開始行得慢,可是還是比一般人走得快。最近需要在觀塘工業區工作,無可避免撞上洶湧人潮。每次置身人群當中,離開不得,超越不到,只能蠕蠕而動,心里常常生出舉步維艱的難受感覺。就算行人不多,偶然前面出現一個低着頭動作明顯遲緩的人形物體,越過他的時候心里都不禁罵一句:「玩手機行埋一邊啦。」
延伸閱讀:笨泥爸爸 - 六星級體驗|父中作樂
最近終於嘗到被人嫌棄「行得慢」的滋味。跟兒子行山,雖然我是老手,但他可是20來歲的年輕人,又是游泳健將,自然慢慢被他拉遠距離拋在身後。每繞過一個山頭追蹤到他的背影,我便要高聲喊話:「唔好行咁快,等埋我。」
從前一家三口逛街,我必定一馬當先,一人前二人後呈正三角形;現在則開足馬力依然落後,隊形變成倒三角形。
我安慰自己:「這是自然定律啊。」決定學習「慢行」,首要抑制的是「爬頭」的欲望。不趕時間的話,有時我會刻意跟在老人家或玩手機的人身後,放慢腳步緩緩而行,身心雖有點難受,但可以慢慢欣賞沿路風光,也好。
笨泥爸爸
作者為資深兒童傳媒人,《親子王》前主編,分享如何做個快樂孩子的快樂父親。
延伸閱讀:笨泥爸爸 - 為孩子打氣|父中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