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偏誤與雜訊|談經論學

更新時間:12:30 2024-05-26
發佈時間:12:30 2024-05-26

筆者是籃球愛好者,閒時喜歡到籃球場投籃,也會研究如何能提升投籃的命中率。如學習其他技能般,學習投籃也可從兩方面研究提升——過程與效果。過程就是投籃的動作、姿勢是否標準?教練可從糾正投球動作來提升球員的命中率。是否姿勢正確,效果就必然準確呢?其實也不一定。因此,除過程外,我們也可從效果來檢討,即是投出的球最終是否命中籃框內。

作為教師,在學校也會經常探討如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能(學習命中率)。如研究投籃一樣,我也會從過程和效果出發。過程是指觀察學生日常的學習方式和溫習常規習慣等;效果就是直視他們的成績表現。

篇幅所限,本篇想集中討論學習表現(效果)出現誤差的兩種來源——偏誤與雜訊。偏誤是指一致性的失誤,像投籃時球總一致偏向左面而未能命中;套用在學習上,就如某些學生每次考試都有充足溫習,但都不夠時間作答,這正反映他們審題或書寫過慢,原因清晰可見。面對偏誤,學習者可做的,就是弄清偏差的地方在哪,作出系統性的改善,如作答太慢就聚焦提速。

雜訊則不一樣,它是指不一致的失誤。如投籃時球的落點分散,左偏、右偏、太用力、不夠力的情況都有;如用以上應試的例子來說,就是有時答中要點但不夠時間,有時夠時間作答但離題,總之每次失準的原因都不一,像雜訊般讓人弄不清楚核心原因。雖然雜訊難以被發現,但是還有方法可減輕它對人們的影響。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在其著作《雜訊》中,對如何應對雜訊對人們判斷的影響作出幾項建議,當中也指向一個重要想法,避免基於太早出現的直覺而作出結論的快思維。如有些同學愛說:「我就是數學差,所以……」「我就是記性不好,所以……」這可能並非事實,坦誠和仔細看待自己的誤點,才能撥開雜訊背後的迷霧,對症下藥,提升學習表現。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老師、卓師會德育及公民教育範疇召集人。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5月24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馮漢賢 - 目標以外 人生以內|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心流與最佳狀態|談經論學

馮漢賢 - 久坐的常態|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提升考試力的三點|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沒了記憶 還剩甚麼|談經論學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 https://bit.ly/3uJ3yyF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