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讚佢 ︳與人道工作結緣20載 紅十字會本地賑災服務團員細訴災後支援經歷

更新時間:08:00 2025-05-21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5-21 HKT

人道工作無遠弗屆,和香港紅十字會結緣20年,現時為本地賑災服務團隊一分子的王志浩(Terry),一直以來不單走遍香港社區,更遠赴海外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人道支援,包括約旦的難民營、孟加拉的流徙人士地區、印尼龍目島地震後的賑災工作等;去年更到為受數十年來最大風災影響的越南協助設立賑災辦公室。Terry中一開始參加紅十字青年團,多年來縱然角色改變,但一直堅守人道精神,服務他人的心始終如初 — 不計回報、設身處地感受別人的困難,再伸出援手。

兩次深刻體驗促使加入人道工作

開展服務他人、貢獻社區的旅程,或許只源自偶然的行動。Terry回想中一時加入制服團體的原因:「其實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過程,只是學校規定要參加課外活動,我就選澤了紅十字青年團。」沒想到這條人道路,一走便是20年。

中學生涯有兩次經歷讓Terry印象最深,也促使他立志從事人道工作。其中一次是中二那年,他以籌備委員會主席身份帶領團隊籌辦關懷愛滋病人的社區教育項目。這次籌劃項目的初體驗,讓Terry意識到社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後,Terry亦不時服務社區,包括2003年沙士後擔任校園健康大使;2004年南亞海嘯後,參與香港紅十字會緊急賑災工作的募捐服務和分享活動。

但最讓Terry感到震撼的是參與2008年汶川地震的支援工作﹕「當時我中七,剛完成公開考試,大半個暑假都在香港紅十字會總部渡過。」Terry指,當時紅十字會上下各司其職,在前線開展評估和賑災工作,在香港接聽公眾查詢、把災情資訊向來電人士分享、簽收捐款單據等,每一步看似微小,集合起來便成就大意義的事情。「當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未普及,我主要做第一線接聽公眾來電,市民大小事情都會致電,有查詢賑災工作的細節,又有查詢捐款方法。那時我親身感受到市民對香港紅十字會的信任。」

走遍本地及國際地區提供人道支援

那次是Terry首次深入接觸賑災工作,亦促使他立志投身人道工作行列。2014年,Terry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本地賑災服務團隊的職員,至今超過10年。多年來,他到過不同地方,包括2016年到訪約旦的難民營,2017至2019年先後兩次到訪孟加拉的流徙人士地區,2018年印尼龍目島地震後的賑災工作。Terry主要代表香港的捐贈者管理賑災項目,確保款項用得其所。多次賑災旅程讓Terry感受到不同社區受災後的生命力﹕「不少社區即使災後面對資源短缺,社區人士仍然互相支援;面對戰後流徙的不確定,小朋友仍保有樂天一面。這一切都讓我和其他人道工作者大為感動。」

至2021年,當時冠狀病毒病疫情已維持一年,香港深受影響,本地賑災服務在疫情期間急速成長。香港各區的火災、大停電、甚至2023年世紀暴雨,都有香港紅十字會團隊及Terry的身影。由青少年走到今天已為人父,Terry希望孕育下一代助人的精神:「他們是否參與紅十字會由自己決定,但我希望培育他們服務社區的精神。」

響應國際紅十會招募為災區設立賑災辦公室

展望將來,Terry希望有更多機會到海外,以專業知識為有需要的地區提供支援。2024年越南經歷數十年來最大型的「魔羯」風災,Terry當時響應國際紅十字會招募到當地協助管理賑災工作,設立賑災辦公室。Terry以專業的賑災和項目管理人員身份,與當地賑災團隊一同評估情況,並協助設計及落實賑災和恢愎計劃﹕「要調撥幾多資源?甚麼時候要派發應急現金?甚麼時候要提供心理支援?心理支援和衛生宣傳活動有沒有互相配合的地方?如何在過程中提升當地紅十字會的能力? 」

Terry最希望災區做到「自給自足」,以當地的資源維持服務及計劃,以及加強當地社區韌性和應對危難的能力。他認為當地人民絕對有能力做到,只是當天災來臨,當地人員難以承受即時的龐大壓力;海外人員那時候便擔當緩衝角色,協助舒緩當刻的人手壓力和提供技術支援。長遠而言,持續提升受災當地紅十字會的能力,以當地的資源進行救援和社區工作,始終是最有效和最可持續的方法。

對Terry來說,參與紅十字青年團或許是一個偶然,但驅使他一直走到今日的,卻是對人道精神的堅持和那份感動。就如香港紅十字會75周年的主題「人道.如初」,正正提醒每個人,人道精神是初心,只要保持不變,當日的種子,今日都會茁壯成長。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