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人買港樓「轉錢難」 大額過數被鎖卡 經中介需付手續費 盼盡快落實 「購房通」

更新時間:06:00 2025-08-20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08-20 HKT

港府去年2月為樓市全面「撤辣」,加上在高才、專才及優才等各項人才引進計劃下,吸引大量內地人來港置業;然而,儘管內地人擁有強烈買樓意願,但跨境資金流轉卻成一大難題。有內地買家向《星島頭條》坦言,大額轉賬易受監管,有兩張卡更因此「被鎖住」,最終需調動全家親戚才能湊齊首期;另有內地買家透露,曾因急需交定金,找中介兌換了30萬港幣,手續費達1.8%,因此希望「購房通」政策能夠盡快落實。

AI摘要:

  • 內地買家佔本港樓市交易約25%,已成重要力量。
  • 資金跨境轉移困難,內地買家需多管道湊首期。
  • 內地買家期待「購房通」政策落實,但擔憂資金流向和稅務問題。

身兼全國人大常委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早於今年3月出席全國兩會時,曾經提出「購房通」政策,即參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設立約200億美元或1,000億元人民幣資金池額度,容許內地居民把境內資金調來香港買樓。

事實上,內地買家已成本港樓市重要力量。根據中原地產數據統計,去年3月至今年5月全港錄得逾6.3萬宗私人住宅買賣登記,其中以普通話拼音登記的買家約1.55萬宗,佔比約25%。

調動全家親戚才湊齊首付

同時,不少內地買家均期盼「購房通」政策能早日落實。其中一位在港獲得碩士學位及留港工作一年的方女士,現時住的合租房即將到期,正計劃獨居,並認為「要住得稍微好一點,大概一個月都要13,000元」,計算後發現買樓後比租樓更划算,「雖然還款時間較長,但房子畢竟是自己的,也不用幫別人付房租」。

經過兩、三個月的考慮,方女士於5月底購入港島東區一個約220呎單位,總價約420多萬元,首期付款50%至60%,即約200萬元,餘下貸款200多萬,分30年還清,每月供款約9,000元。由於家中在海外無資產,「想把200萬轉到香港來還是挺難的」。她曾使用跨境支付通,但每人每日匯款限額5萬元人民幣,每年總額不超過5萬美元(約39萬港元),最終調動全家親戚才湊齊首付。

在這個過程中,大額轉賬易受監管,方女士有兩張卡都被銀行鎖了,需親赴櫃檯解鎖。她感歎道,若想購買更大面積的單位,若沒有其他合法渠道,資金轉移將更加困難。

「螞蟻搬家」每日僅帶2萬元

另一位來港4年的田女士,同樣面臨資金流轉問題。她認為在租金上漲下,「給房東供樓不如給自己供樓」,且目前香港樓市處於長期低位,適合入市,因此於7月購入了一個約500呎、總價873萬元的單位,另加印花稅約27萬、中介及律師費3萬元,後續裝修還需額外支出,總計約900多萬元。即使家人支付五成首期,按H按浮息計算,每月還款約1.7萬元。

為了匯款至香港,她用盡3名家庭成員的5萬美元外匯額度仍大幅不足,又曾嘗試過各種方式,例如最傳統的網上跨境匯款,因內地銀行監管嚴格,需到開戶行辦理;跨境支付通雖可實時到賬,但單次限額1萬元,連續轉賬幾日後還會被暫停,需等數天恢復。她稱「這次被禁後等了一周都還沒恢復」。

線下渠道方面,田女士認為在線下提取外匯額度,需分多間銀行操作,且多次提取可能被人行記錄,「下次再取就很難了」。因此,她認為最容易的是「螞蟻搬家」方式,即每次從深圳帶2萬元人民幣現金到香港,但效率低下;最終曾因急需交定金,找中介兌換了30萬港幣,手續費1.8%。直到現在,田女士仍在籌港幣,希望「購房通」政策盡快落實。

政策出台後 憂物業收益需徵稅

此外,一位39歲、來港近4年的公司高管亦計劃買樓,認為香港樓市具長期升值潛力,而且「租售比」收益可觀,買樓自住或收租符合國人安家樂業的傳統觀念。目前他已存夠一成首期,憑藉在香港收入,計劃申請九成按揭,分30年還款,因此資金跨境匯款對其影響較小。

對於跨境匯款,他關注到目前監管趨嚴,建議通過銀行及正規金融機構渠道,提前做好時間規劃,以免審批或結匯延誤交樓。他同樣期待「購房通」政策出台,但亦擔憂政策會被雙邊政府監管,以及未來針對物業收益增值表現後的資金流向和雙邊徵稅問題。他表示,「買房後若再次出售,增值部份如何規管?若通過特殊資金通道購入,出售後的資金流向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