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樂趣】作者愛遊走香港 對公眾電話亭來龍去脈有研究 原來街上大部分電話亭將會被清拆 完成歷史任務

更新時間:08:48 2021-08-1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1-08-17 HKT
  《淘汰中的公物──電話亭》作者是中學教師,平日愛遊走香港,也寫微型小說,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文化研究及微型小說的著作。本書《序》引述一則新聞:「大部分設於街道上的公眾收費電話亭將會被清拆。消息傳出後,根本引不起市民的關注。這些曾經服務過不少市民的公眾收費電話亭,一早已變成街上的陳列裝置。畢竟,公眾收費電話服務已經完成了歷史任務,市民對它的消失,似乎已有心理準備,更有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是的,凡要是逝去的,香港人都會幾分鐘熱度的集體回憶一下,排隊去打卡兼告別一下,從老牌茶餐廳關門,到失傳手藝紙紮鋪,幾十年來從我讀書到今天,不知經歷過多少次。
  在大家要為電話亭醞釀一番離愁別緒之前,先問大家幾個問題:一、你還記得街上的公眾收費電話亭嗎?二、你有聽過收費電話亭內的電話鈴聲嗎?三、為甚麼收費電話亭需要有一扇摺門?四、香港最多公眾電話的地方在哪裏?五、電話亭是否要有亭?
  我相信平均每人大概只可答中兩題,例如我記得街上還有電話亭,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精裝追女仔II》劉德華與李美鳳那一幕電話亭的戲,既好笑又浪漫,男女主角的顏值更加是達到爆表程度。電話亭,我又怎會忘記?現在經過見到的電話亭再沒有可能出現靚仔、靚女,都已經荒廢了,街上反而見到數之不盡、碰碰撞撞拿着手機看訊息的人。
  我有聽過收費電話亭的鈴聲,也是看電影的,忘了是哪部粵語長片,是偵探故事,講一宗離奇曲折的勒索案,綁匪安排家屬到某電話亭等電話交贖金,噢,真的有人可以打電話入電話亭,家屬拿起耳筒,對方冷然告知,講馬上拿贖金到下一個地點等候指示……
  如果大家有興趣想知道更多關於電話亭的冷知識,請捧場看原著,不過,我可以為大家補一課香港史。香港叫公眾電話亭是慣性稱呼,正確的名稱是「公共收費電話機」而不是「亭」,現在的公眾「電話亭」根本也稱不上是亭,只是一個小箱子。
  1920年,英國郵政局負責管理電話,並推出第一代電話亭,稱之為K1,即Kiosk No.1,不過,很快被K2所取代,K2的設計師是Sir Giles Gilbert Scott,他是設計大師,利物浦大教堂、滑鐵盧橋(1940年羅拔泰萊、慧雲李主演蕩氣回腸電影《魂斷藍橋》的那條橋)均出自他手筆。「K2選用鮮艷的紅色,以凸顯大英帝國的高傲氣質。那個時期,電話亭是木製的,後來才改用金屬。」
  「隨着公眾收費電話亭走進淘汰的洪流中,我們看一本書,關於它的發展,由盛至衰的歷程,就算這個城市沒有活化電話亭的計畫或空間,活化之事,也可以在我們的記憶裏,鮮活出來。」本書提供一個打卡點,就是半山的婦女遊樂會,內有兩座沒有皇冠標誌的舊電話亭,另外西港城也有兩座。
  大家可知香港幾時有電話亭?作者於《序》中說︰「1954年1月16日,香港第一座公眾收費電話亭中環娛樂戲院隔鄰的雲咸街口正式接通。」原來當時香港沒有幾多家庭可以擁有電話,所以政府為市民提供方便。
  你又可知香港電話亭使用的高峰期嗎?原來是1990年代,隨着傳呼機的流行,周街都嗶嗶聲,提醒有人搵你,於是大家要馬上覆機,如是者帶動了公眾電話亭的業務,不過,一切恍如隔世,今時今日,你還有用傳呼機嗎?
  最後記述書中一則關於1950年代的公民教育。原來當年電話亭有教育使用公眾電話的通告,共有六點︰「一、先將聽筒拈起,等候司機生(即現在接線生)答話;二、將欲通話之電話號碼說出;三、切不可先繳款,必須等待司機生通知為要;四、只可用一毫硬幣;五、請將硬幣分四次徐徐放入箱內;六、用完請將聽筒放回原處。」
  大家明白了,七十年前打一通電話四毫子,收費不可謂不貴,此外當時沒有直撥功能,要靠人手接駁。1966年,這是香港開始社會暴動頻生的年代,報章報道這一年首九個月內,港九之公共電話亭被人破壞之損失高達17,600元,當時為了減少損失,電話亭外殼由玻璃改為塑膠。
  說着說着,我們好像穿越回到那些年,好像是《阿飛正傳》,是不是?
  《淘汰中的公物──電話亭》
  作者:徐振邦
  出版: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售價︰$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