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足仍感疲勞?醫生揭血液濃稠易塞血管致身體缺氧 每天做1件事10分鐘幫血管大掃除
發佈時間:11:14 2025-10-27 HKT
明明睡夠、身體仍然感疲勞?有醫生分享,無法消除疲勞的原因其實不在年齡增長、而是血脂高、血液黏稠,血液循環差、塞血管,令身體出現慢性缺氧;醫師拆解透過運動、飲食、呼吸3大習慣去「淨化」血液,強化血管。
疲勞的元兇是血液差?4大習慣改善血液品質
日媒《Yoga Journal》報道,日本醫生甲斐沼孟近日分享,好多人覺得在20、30多歲時,睡一晚就能「叉足電」,而40歲後就算睡覺充足、疲勞也無法消除;甲斐沼醫生指有時年齡增長、更年期並非主因,血液才是導致疲勞的「元凶」。甲斐沼醫生解釋:
- 血液負責將氧氣和營養輸送到全身,並回收體內廢物;
- 血液黏稠、血流不順時,氧氣和營養難以輸送全身,導致疲勞和嗜睡;
- 40歲後,人體新陳代謝下降或荷爾蒙出現變化,血液更易變得混濁;
- 如果運動不足、壓力和飲食不均衡,血液狀態會惡化,且或引起膚色暗沉、畏寒、肩頸僵硬等。
無法消除疲勞、身體沉重、早上就感到倦怠等症狀,其實是血液及血管響起警號。甲斐沼醫生推薦4大「淨血習慣」幫助通血管,改善血液品質,令身心更輕盈清爽:
4大習慣改善血液品質
通血管習慣|1. 運動
血液不只靠心臟泵血輸送,也透過肌肉的收縮來推動。小腿被稱為「第2心臟」,非常重要。如果長期坐辦公室工作且不活動雙腳,血液容易滯留下半身,致水腫和發冷。
甲斐沼醫生指毋須做劇烈運動,建議進行以下3個小動作改善血流:
- 早晨或夜晚進行10分鐘的步行
- 在家務空檔做踮腳尖運動
- 坐辦公室工作時轉動腳踝
通血管習慣|2. 飲食
飲食直接影響血液的品質。甲斐沼醫生建議要少吃以下易導致血液黏稠的3類食物:
- 油炸食品或零食等高脂食物
- 含大量精製糖的甜點和飲料
- 高鹽的加工食品和杯麵
建議多攝取以下食物:
- 青背魚(鯖魚、沙丁魚、秋刀魚)富含EPA和DHA維持血液順暢流動。
- 深綠色蔬菜(菠菜、西蘭花、彩椒等) 具抗氧化作用,可保護血管。
- 海藻、菇類富含膳食纖維,助排出多餘脂肪。
醫生提醒,飲食的關鍵不在於「完全禁止」,而在於平衡,例如這一餐吃了甜食、下一餐可多吃蔬菜,溫和調整攝取量。
通血管習慣|3. 呼吸
容易被忽略的關鍵習慣是「呼吸」。淺呼吸會導致氧氣無法順利攝取,血液缺氧,令得疲勞難以恢復。甲斐沼醫生建議,1日進行幾次有意識的「深呼吸」以調整自律神經,使血流順暢,減輕壓力:
- 用4秒從鼻子吸氣;
- 用8秒從嘴巴慢慢吐氣;
- 注意不要聳肩,要感覺到腹部鼓起。
通血管習慣|4. 睡眠
睡眠是身體進行修復的時段,特別是晚上10時到凌晨2時被稱為「重置血液的黃金時段」。甲斐沼醫生建議:
- 睡前避免使用手機和電腦
- 臥室保持黑暗與涼爽
- 睡前1小時泡個溫水澡
做到以上3點,睡眠品質就會提升,隔日早晨疲勞恢復的感覺也會不同。
血管硬化可致中風/心臟病
本港衞生署指出,當脂肪積聚,血管內壁形成一層沉積物,使血管硬化、收窄、阻塞和功能受損,可導致身體的主要器官缺血和缺氧,造成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頭號殺手,更是導致香港人死亡及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預防心血管病建議:
- 健康飲食
- 不吸煙或戒煙
- 恆常適量運動
- 預防肥胖或控制體重
- 防止高血壓
- 恰當處理壓力
資料來源:《Yoga Journal》、衞生署
延伸閱讀:防中風/心肌梗塞 中醫教按2穴位通血管/改善胸悶 必喝1款「護心茶」補氣血
---
相關文章:
專家嚴選10大最強通血管食物 護心血管降血壓防中風 牛油果/洋蔥不入三甲?
必吃1種好油防中風腦退化 腦外科醫生揭8大好處 每天吃幾多有效?
膽固醇正常亦易患心肌梗塞?醫生教護心5招 必吃1物抗炎/益腸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