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正常亦易患心肌梗塞?醫生教護心5招 必吃1物抗炎/益腸胃

更新時間:12:26 2025-07-14 HKT
發佈時間:12:26 2025-07-14 HKT

心臟病是本港第3位致命殺手。2023年,香港的心臟病死亡人數有超過7千人;高血壓、心臟病、膽固醇問題在香港也相當普遍。有醫生分享,不少不煙不酒、膽固醇正常的人群其實都有心肌梗塞的風險;因為心肌梗塞不只跟膽固醇有關,更與生活習慣致免疫系統發炎有關。

膽固醇正常也患心臟病/心肌梗塞?

重症科醫生黃軒個人網誌分享有不少病人指出,平日不煙不酒、飲食不油膩且膽固醇正常的人,為何會有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的風險。黃醫生引用2025年發表在《Cells》期刊上的醫學研究解釋,傳統觀念以為動脈硬化是高膽固醇導致,科學家最近發現免疫系統的「慢性發炎」才是動脈硬化元兇,更可能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為何膽固醇正常亦易患/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成因|1. 免疫系統慢性發炎

黃醫生指,當免疫系統長期處於「備戰」狀態,就會導致全身的慢性發炎,這種發炎反應會讓血管內壁受損,進而促使膽固醇堆積,形成危險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原本保護人體的免疫細胞會「失靈」,出現以下狀況:

製造抗體的B細胞,誤把膽固醇當成「敵人」,製造出錯誤的抗體,加劇發炎反應。T細胞出現「免疫疲憊」,「過勞」至無法有效運作,導致斑塊不穩定,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

心肌梗塞成因|2. 血管細胞變危險

除了免疫系統「失靈」,血管的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在長期慢性發炎壓力下,會出現表相的轉變(Phenotypic Modulation),變身成危險的「泡沫細胞」或「骨化細胞」,甚至分泌大量膠原蛋白,讓斑塊變得又硬又脆,增加斑塊破裂的風險。

心肌梗塞成因|3. 不良生活習慣

黃醫生點出了以下5個不良生活習慣,看似無害卻影響着免疫系統,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

  • 捱夜玩手機:睡眠不足,尤其是長期捱夜,會讓身體無法得到充分休息,免疫系統容易失靈。

  • 食無定時、吃得又急又甜:飲食不規律,攝取過多精緻糖分,會導致血糖快速波動,引發身體的發炎反應。而吃飯吃太快也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影響腸道健康。

  • 久坐少動:缺乏運動會令新陳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良,是慢性發炎的溫床。

  • 情緒壓力: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抑制免疫功能、加劇發炎。

  • 腸胃不適、便秘、胃脹氣:腸道被稱為「人體第2大腦」,腸道菌群失衡會直接影響免疫系統的穩定性。

護心5招抗炎/逆轉心臟病

黃醫生建議,可以從「細小」的生活習慣開始,對抗慢性發炎,逆轉心臟危機,更提出了護心5招:

1. 每日吃1杯乳酪

乳酪富含益生菌,每日吃1杯有助平衡腸道菌群,為免疫系統「叉電」。

2. 吃飯時多咀嚼幾下

放慢進食速度,吃飯時多咀嚼幾下幫助消化,減輕腸胃負擔。

3. 早睡30分鐘

每晚提早睡30分鐘,能讓身體得到更多休息,修復受損細胞。

4. 吃飯時先吃蔬菜

先吃蔬菜,因為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穩定血糖,減少發炎反應。

5. 每周快走3次

簡單的快走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為血管注入活力。

黃醫生舉例說明,1個完全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不抽煙、不喝酒、膽固醇正常的人,50歲後的心血管病終生風險大約是10-20%。如果本身有抽煙、喝酒、慢性病等風險因素而又不控制,即便膽固醇正常,風險仍可超過50%。換句話說,「膽固醇正常」雖然可降低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不代表完全零風險,日常生活習慣也要控制好。

心肌梗塞是甚麼?成因是甚麼?

根據醫管局資料,急性心肌梗塞(AMI),普遍稱為「心臟病發」,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通常是由於主要冠狀動脈阻塞而導致心肌急性壞死。

    心肌梗塞成因

    • 急性心肌梗塞通常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血栓引起的。
    • 冠狀動脈是提供血液、氧氣和營養到心肌的血管。
    • 膽固醇和脂蛋白等脂肪物質會隨著時間沉積在冠狀動脈壁上並形成斑塊,這個過程是「動脈粥樣硬化」,會持續導致血管逐漸收窄。
    • 斑塊有時會破裂並誘發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聚合,形成血栓並完全阻塞血管,導致心肌梗塞。
    • 沒有血液供應的心肌就無法正常運作並開始壞死。

    心肌梗塞常見症狀

    • 心口痛 / 胸部不適(或會延伸到下顎和左臂)
    • 冒汗
    • 呼吸困難
    • 消化不良(非典型症狀)
    • 頭暈(非典型症狀)
    • 心臟驟停

    由於心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急性心肌梗塞的倖存者其患上慢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和中風等風險會增加。

    慢性心臟衰竭常見症狀

    根據醫管局資料,心臟衰竭的徵狀主要包括:

    • 活動或平躺時氣喘
    • 疲倦或頭暈,起床或活動時加劇
    • 心律不正或心悸
    • 腳背/小腿/腹部出現積水或腫脹
    • 1週內體重增加超過5磅
    • 情緒或認知問題,如焦慮/記憶力衰退等

    中風常見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中風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症狀:

    • 身體變得虛弱,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及/或顫動、半身不遂、言語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嘴歪、眼斜、視力模糊不清、吞嚥困難、頭部劇痛、行動不穩或跌倒、大小便失禁、流口水。
    • 嚴重者更可能會昏睡,甚至死亡。

    資料來源:重症科醫生黃軒醫管局醫管局衞生署

    延伸閱讀:男性40歲後易患心肌梗塞/中風 醫生教5招讓血管回春如30歲 這樣呼吸即降血壓!

    ---

    相關文章:

    天氣炎熱易誘發心血管病!專家教夏天做好護心6件事 1原因多吃紅色蔬果

    天氣熱易低血壓!醫生揭2大心血管求救信號 高血壓患者亦高危?

    專家嚴選10大最強通血管食物 護心血管降血壓防中風 牛油果/洋蔥不入三甲?

    想長壽養生必學日式步行法 研究揭每天做30分鐘 心血管年齡逆轉10歲|附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