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側現腫塊恐患淋巴癌?醫生教3招自測風險 腫塊超過這尺寸極高危!
發佈時間:13:10 2025-07-11 HKT

頸部突然腫脹,可能是患上甲狀腺癌或淋巴癌警號?不少人日常中摸頸時發現有腫塊,都會擔心是有嚴重疾病。事實上,頸部莫名出現腫塊,輕則是感冒伴隨淋巴結腫大,重則可能是患癌、有腫瘤的警號。有醫生教大家3招自測頸部癌症腫塊風險,當中腫塊如超過這尺寸極高危!
頸側現腫塊恐患癌?醫生教3招自測風險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個人Facebook專頁分享,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很多,部分是良性的發炎反應,屬於暫時性,但有些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癌症警號。頸部現腫塊的常見原因如下:
頸部為何出現腫塊?
1. 淋巴腺腫大
因為淋巴節分布在頸部兩側、下巴下方、耳朵後方等位置。當人體遭遇感染情況時,例如:
- 感冒
- 喉嚨發炎
- 牙齒感染
淋巴節就會腫大,摸起來像小顆的圓球,有時會感到疼痛。以上的淋巴結腫大情況,通常伴隨感染好轉而消退,屬於人體正常免疫反應。劉醫生提醒,要留意以下與腫瘤相關的頸部腫塊常見原因:
2. 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
如果患上頸部的唾液腺腫瘤、甲狀腺結節或腫瘤,頸部腫塊會較堅硬、固定不動,且沒有疼痛感,尤其要留意長期不消退。
3. 頭頸癌形成轉移性腫瘤
來自頭頸癌其他部位,如鼻咽、口腔、喉部的癌細胞,有機會轉移到頸部淋巴結,形成轉移性腫瘤。因此頸部會有不明腫塊,不痛且持續超過2星期以上 。
4. 淋巴瘤
淋巴瘤(如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常見症狀就是淋巴結腫大,通常是無痛性,容易被忽視。
5. 結核或慢性發炎疾病
有少部分情況是由淋巴結核、結節病(sarcoidosis)或慢性免疫性疾病等引起,在頸部形成腫塊。
3招判斷頸部腫塊風險
劉醫生提醒大家,如果想判斷頸部腫塊/淋巴腺腫大,是否高危要立即求醫?可以靠以下3招自測腫塊風險:
1. 腫塊大於2cm、持續超過2週未消退
如果頸部腫塊大於2cm的腫塊,且持續超過2星期沒有消退,代表可能有腫瘤,要作進一步檢查。
2. 不痛且不動
當頸部腫塊不痛,且摸起來固定不動、沒有疼痛感,尤其是長期沒有消退,就可能與腫瘤相關。
3. 出現全身性症狀
當頸部腫塊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盜汗等全身性症狀時,可能出現嚴重健康問題如腫瘤。
劉醫生指,大多腫塊是良性的,但若有異常就要及早求醫,透過超聲波、抽血、細針穿刺切片,才能確定病因。早發現,才可以早治療,為健康加一道防線。
甲狀腺癌有何種類?這種常見於女性
據本港醫管局資料顯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面咽喉下面,呈蝴蝶狀,是一個內分泌組織,負責分泌甲狀腺素。在甲狀腺後面的是副甲狀腺,負責分泌副甲狀腺素。甲狀腺素能調節新陳代謝、血糖、心跳和腎功能等,而副甲狀腺素則可以調節身體鈣質、平衡骨骼的鈣質、促進小腸及腎臟吸收鈣質。當甲狀腺的細胞異常增生,舊細胞又未曾死亡,細胞便會不斷堆積,形成癌瘤。
甲狀腺癌可分為4類,發病對象不同,治療方法也可能不同:
- 乳頭狀癌 (Papillary):最普遍的一種,多出現於年青女性身上
- 濾泡狀癌 (Follicular):第2普遍的一種,大多發生於較年長的人身上
- 髓質癌 (Medullary):罕見的甲狀腺癌,家族遺傳的機會較高
- 退行發育癌 (Anaplastic):罕見的甲狀腺癌,患者多為60歲以上,癌瘤的生長速度較其他甲狀腺癌快,也不易治理。沒好好治理的乳頭狀癌會演變為此種癌症。
除以上類別外,甲狀腺也可能出現淋巴瘤,屬於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一種,不過很罕見。
甲狀腺癌有何症狀?頸痛勿忽視
醫管局統計數據顯示,甲狀腺癌在本港常見癌症中排第8位,一旦患上甲狀腺癌,可能會出現以下8大症狀:
- 撫壓頸部前端時發現無痛硬塊,並日漸增大
- 聲音持續沙啞
- 頸痛
- 喉嚨痛
- 有時連耳朵也感到痛楚
- 吞嚥困難
- 呼吸困難,有壓迫感
- 持續咳嗽,但沒有其他感冒跡象
醫管局提醒,甲狀腺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有機會令大家忽略,或是以為是患上其他疾病。若有懷疑,應盡早求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甲狀腺癌在香港並不常見,死亡率也較低。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比男性高。患者一般為中年人和長者,但其中的乳頭狀癌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兒童則很少患上。
甲狀腺癌的發病過程很緩慢,由癌細胞出現到發病可能歷時數年。以目前的醫學技術來說,即使甲狀腺腫瘤仍很小,醫護人員也能偵測得到,新式療法亦令治癒率提高。不過,正是由於它發展緩慢,如果你曾患過甲狀腺癌,有機會在多年後再次復發,所以必須定期跟進。
資料來源: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管局
延伸閱讀:防輻射食物|輻射魚超標180倍!吃輻射海產恐致甲狀腺癌 推介7大天然食物防輻射
---
相關文章:
名醫15年內4度患癌 愛吃3食物養成癌症體質 靠3大飲食原則成功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