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00:05 2023-10-29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去年正是養和醫院創立一百年的重要里程碑。院長李維達醫生時刻謹記父親的教誨,也得到前輩陳蔭燊教授在學術和管理上的啟發,一直視團隊為同行夥伴,待病人如至親。行醫逾半世紀,他認為精湛醫術只是基礎。作為醫生,必須與醫護團隊緊密合作,加上醫療儀器的改良和配合,方可讓病人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文: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記者張瑤
生於醫學世家,父親、伯父也是醫生,我追隨他們的步伐看似理所當然,但其實年輕時我主修化學,夢想成為教師,後來受信仰啟蒙,也有想過當傳道人。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我領悟到醫生與傳道人同樣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職業,也可以幫助和拯救他人,輾轉之下我選擇修讀醫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從美國回流,並繼承伯父李樹芬醫生的志願,積極從海外引進新技術回港,包括當時本港還未興起的白內障乳化手術、人工晶體植入技術等,冀為本港醫學發展略盡綿力。

團隊精神為核心價值
由初出茅廬的醫科畢業生到擔任院長一職,要說對我影響最深的,必定是家父李樹培醫生。他是眾人口中的「好好先生」,不但對病人關懷備至,也從不責罵下屬。他經常提點我當領袖要「以理服人」,令下屬心悅誠服才是成功的管理之道。 父親擔任院長時已非常着重與國際交流,除了每年到外國出席醫學會議學習最新技術,亦不吝於投資和引入各種嶄新醫療儀器。養和能夠從初期只有眼科、婦產科等數個專科,發展至現時擁有逾三十個專科中心,為病人提供更深更廣的醫療服務,也是傳承父親一直堅持的信念。
另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輩是眼科教授陳蔭燊教授,他常提倡「3T精神」,包括Teaching(悉心教學)、Teamwork(團隊精神)及Trust(互相信任),鼓勵團隊之間互相分享和合作,建立互信,三者環環相扣才得以提升整體專業水平,這正正為養和的管治模式奠下穩固基礎。除了積極培訓前線醫護當領袖,我們也安排醫護負笈海外頂尖醫療機構接受培訓,學習嶄新醫療知識,促使同事們互相交流學習、進步。
醫院的管理層也會在前線工作,因為我們深信唯有在前線多接觸病人,才能明白病人真正所需,而且亦有助前線與管理層之間的溝通。同時,養和多年來參與外國的醫院認證計劃,務求令服務質素保持國際水準,久而久之,這種力求不斷改進的態度和精神已成為養和的獨特文化。

將心比己的治療旅程
然而身穿白袍不代表百病不侵,醫生也是血肉之驅,同樣會經歷生老病死。約十年前我患上前列腺癌,回想起初得知噩耗時晴天霹靂,明白到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只能把生命交託至醫護團隊手上。可幸在治療過程中,我有着家人的陪伴和支持、醫護悉心照料,得以戰勝癌魔,亦深深體會到「身體健康」不只是治瘉疾病本身,心理支援同樣重要。
經歷過疾病帶來的焦慮和難過,除了更覺生命可貴,也令我反思如何能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安心和舒適。這驅使我在養和設立專門治療癌症的中心,引入最先進的儀器外,更重視病人的治療旅程(Patient journey),不但有臨床心理學家紓解病人及家人的情緒,每位病人也由專責護士跟進,在整個治療或寧養過程陪伴患者,希望讓他們及其家人感受到「你們並不孤單」。
不經不覺,養和醫院創立百年,經歷無數高低跌宕,但憑着醫護團隊上下一心和團隊精神攜手共進。未來養和將繼續加強醫護之間的臨床夥伴關係(Clinical partnership),提供以全人護理(Total patient care)概念為本的醫療服務,走過更多個百年。

激光矯視技術的演變
角膜切割激光矯視術(又名LASIK),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香港,它利用飛秒激光在角膜切開一層薄片,再以準分子激光打磨角膜,從而改變弧度。它適合高度近視等人士,但由於需要切割角膜瓣,傷口較大,切口約兩厘米,而且術後有可能出現眼乾的情況。近年矯視技術已不斷發展和改進,其中小切口透鏡切除術(SMILE)毋須揭開角膜瓣,只需利用飛秒激光在角膜切出一片角膜組織,再透過一個約兩至四毫米的小切口將其取出,便能有效矯正近視及散光。好處是傷口較小,手術過程也較短,但限制是不適合近視逾一千度、遠視等人士。近視度數太深或角膜太薄而不適合進行激光矯視手術的人士,則可考慮於自然晶體前植入人工晶體。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