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症狀|30歲女排便不乾淨揭患大腸癌 12個症狀風險高 無故腹瀉要小心
發佈時間:13:28 2023-04-19 HKT

大腸癌是本港第2大致命癌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排便不乾淨,也可能是大腸癌先兆?有醫生分享案例指,台灣一名30歲女子排便後仍有餘便、不乾淨,持續多個月,求醫檢查後確診患大腸癌。醫生指,要小心12種症狀,因可能是大腸癌症狀,包括不明原因腹瀉、排便不乾淨等。
30歲女排便不乾淨 求醫揭患大腸癌
內科胃腸肝膽科醫生吳耿良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該名女連續幾個月也排便不順,總覺得排得不夠乾淨,於是照大腸鏡檢查。結果,在乙狀結腸的位置發現大腸癌,需要緊急轉往外科作進一步治療。
大腸癌12個高危症狀 排便腹瀉異常要小心
吳耿良醫生提醒,發現大腸癌的時間會直接影響後續的治療,若及早發現可提高治癒機會。他指出,當身體出現以下12個症狀,患大腸癌風險較大:
大腸癌12個先兆/症狀
-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
- 血便
- 有息肉
- 糞便形狀變細呈鉛筆狀
- 不明原因腹瀉
- 排便習慣改變
- 大便有黏液
- 下腹痛
- 便秘
- 不明原因貧血
- 長期疲勞
- 體重無故減輕
大腸癌趨年輕化 30歲都易中招?
吳耿良醫生亦發現,近年大腸癌的發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他透露,以門診所接觸的患者為例,大腸癌患者年齡已降至40至50歲,甚至30多歲的患者人數亦增加。
他表示,美國有一項研究指出,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有專家估計,大腸癌年輕化不但是因為生活習慣改變,也與環境因素有關。
吳醫生指出,大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重要方法,當發現身體出現異常的警號,就應求醫檢查。他建議有症狀者定期接受檢查。
【同場加映】大腸癌成因
大腸鏡檢查要麻醉?
吳醫生亦列出接受大腸鏡檢查前要注意的事項。大腸鏡檢查分為一般和無痛兩種:
- 無痛大腸鏡檢查:注射麻醉藥物,讓病人進入中度麻醉再進行檢查
- 一般大腸鏡檢查(有人稱之為「有痛」大腸鏡檢查):不會注射麻醉藥物進行檢查,希望受檢者大腸徹底清乾淨。
上述2個類別的大腸鏡檢查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心臟、肺部的功能)與疼痛耐受度來決定。
吳醫生指,做大腸鏡檢查時,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麻醉,除非病人怕痛或者是腹部開過刀、腸子沾黏、腹圍較小等,才會建議麻醉後進行大腸鏡檢查。現時進行麻醉大腸鏡檢查,都有適當的評估與密切的監測,發生併發症的機會非常低。
內容獲「吳耿良診所-內科胃腸肝膽科」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大腸癌為第2大致命癌症 早期發現存活率達95%
根據港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的數據,大腸癌在本港是第2大致命癌症,在2009年造成2174人死亡,佔總癌症死亡人數的14.6%。但早期發現大腸癌可以治癒。第1和第2期的相對5年存活率分別高達95.7%和87.3%。然而,第3期的相對5年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4期更是下降至9.3%。
大腸癌5大成因 與高脂低纖飲食有關
本港衞生署指出,大腸癌是在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而癌細胞會持續生長,並逐漸擴散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有5大主要成因:
- 高動物脂肪飲食習慣
- 低纖維(如蔬果)飲食習慣
- 缺乏運動
- 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大腸癌或遺傳性腸病
- 結腸長期發炎(又稱潰瘍性結腸炎)或長出息肉
【同場加映】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增加壞膽固醇
大腸癌12個常見症狀
了解大腸癌的徵狀和成因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若不幸患上大腸癌,熟悉治療方法並學習治療期間以及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並預防大腸癌復發。根據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大腸癌有12種常見徵狀。
大腸癌12大常見症狀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
- 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
- 大便後仍有便意
- 無故體重下降
- 下腹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手腳冰冷
- 疲倦
- 心跳加速
- 氣喘
- 面色蒼白
- 頭暈
延伸閱讀:常吃3類食物 增患大腸癌風險
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生陳威佑曾發文指出,飲食與大腸癌關係密切,過量攝取以下3類食物,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延伸閱讀:預防大腸癌 3大飲食習慣
大腸直腸外科醫生陳威佑表示,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從調整飲食習慣開始。他建議建立以下3個飲食習慣,遠離大腸癌:
延伸閱讀:預防大腸癌 衞生署教6大健康習慣
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是相輔相承,衞生署表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預防方法如下:
撰文:Victoria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