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2025|入冬進補要跟體質 中醫推介13款養生食材湯水 養腎抗寒保暖

更新時間:07:00 2025-11-07 HKT
發佈時間:07:00 2025-11-07 HKT

【立冬節氣2025】今日(11月7日)正式踏入立冬節氣,傳統上代表冬季正式開始,養生應注意甚麼?註冊中醫師王曉晴向《星島頭條》分享指,香港在立冬後雖然不會立即變得寒冷,但養生上仍應注重「冬藏」的原則,飲食以溫補為主,且要注意保暖,避免重點部位受涼。她推介了13款立冬養生食物及湯水,有補腎健脾之效。

立冬節氣2025|入冬進補要跟體質 推介13款養生食材湯水

立冬2025|香港天氣如何?養生3大原則要注意養腎

註冊中醫師王曉晴表示,「立冬」雖然是二十四節氣中標誌冬季開始的節氣,但在香港實際天氣變化並不一定立即轉冷。香港位處亞熱帶,立冬時約每年11月7日前後,往年日間氣溫仍常見在25°C以上,氣溫仍偏暖,並不會立即感受到冬季的寒冷。雖然白天溫暖,但早晚氣溫會稍微下降,出現涼意,早晚稍涼尤其在郊區或新界地區更明顯。秋冬交替時期,香港濕度會逐漸下降,天氣變得較乾燥,空氣清新。

立冬後,北方冷空氣開始南下,若有冷鋒抵達,氣溫會短暫明顯下降,尤其在夜間。香港的冬季來臨較為緩慢,氣溫變化較漸進,真正寒冷的天氣多出現在12月至翌年2月。

她建議,立冬標誌著「陰氣始盛,陽氣潛藏」,此時人體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調整作息與飲食,以達到「冬藏」的目的。立冬養生有3大重點:

立冬養生|1. 養腎為先,固本培元

冬季屬水,對應人體的「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與免疫力、內分泌、泌尿、生殖等系統密切相關。立冬後應注重補腎養精,增強體質與抗寒能力。

立冬養生|2. 潛藏陽氣,避免耗損

冬天應「早睡晚起」,以保護陽氣不外泄。減少熬夜與過度運動,避免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適當靜養,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大喜大怒。

立冬養生|3. 飲食調養,溫補為主

選擇溫熱、滋陰潤燥的食材,如補腎食材有黑芝麻、黑豆、核桃、山藥、枸杞、羊肉、栗子;滋陰潤燥食材有百合、雪耳、蓮子、南北杏。避免生冷、寒涼食物,如西瓜、梨、綠豆、冷飲等。

返回目錄

立冬2025|身體哪些部位最容易出現不適?

王曉晴醫師指,立冬容易出現不適的臟腑有腎、脾胃、心及肺。

  • 冬季主腎,寒邪易傷腎陽出現腰膝酸軟、畏寒、夜尿多、疲倦等症狀。
  • 冬季進補多,令脾胃負擔重,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脹、便秘或腹瀉的症狀。
  • 冬季天氣寒冷使血管收縮,心主血脈,心臟負荷加重會出現胸悶、心悸、血壓波動的症狀。
  • 冬季氣候乾燥,易傷肺陰出現咳嗽、喉乾、皮膚乾燥的症狀。

返回目錄

立冬2025|記得3大原則避免虛不受補

王醫師表示,立冬是進入冬季的起點,中醫認為此時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是「藏精養腎」的最佳時機。進補不僅能提升抵抗力,還能為來年健康打下基礎。立冬進補需遵守3大原則:

立冬進補|1. 先調脾胃,再補腎氣

因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即使進補也難以吸收,反而造成積滯、腹脹或便秘。脾胃運化正常才能將進補之物化為精微物質濡養全身。初期可進食一些健脾養胃的藥材,如黨參、山藥、白朮、陳皮等。

立冬進補|2. 循序漸進,避免猛補

進補如同養花澆水,需慢慢滲透,過度進補反而「虛不受補」或「補而生熱」。進補不宜一開始就用十全大補湯等重補藥膳,應進食一些平補或溫補的食物開始,逐步加強,如蓮子、栗子、鱸魚、紅棗、羊肉、雞肉、桂圓、枸杞、當歸。

立冬進補|3. 因人而異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進補的原則是「因人而異、辨體質而補」。立冬中醫強調溫補為主,但不同體質需選擇適合的補法,避免「補過頭」反傷身。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食材與藥膳,才能補得恰到好處。

立冬進補|不同體質要注意甚麼?素食者如何進補?

  • 陽虛體質常見畏寒怕冷、手腳冰冷、疲倦無力的症狀,應溫補陽氣,宜進食羊肉、雞肉、枸杞、桂圓、薑母鴨、當歸生薑羊肉湯等。    
  • 氣虛體質常見易疲勞、出汗多、氣短的症狀,應補氣健脾,宜進食黃耆、黨參、山藥、四神湯、參耆茶等。    
  • 血虛體質常見面色蒼白、頭暈、失眠的症狀,應補血養血,宜進食當歸、紅棗、黑芝麻、桂圓、首烏雞湯等。    
  • 陰虛體質常見口乾舌燥、手腳心熱、心煩的症狀,應涼補滋陰,宜進食百合、玉竹、麥冬、西洋參、茅根清潤茶等。
  • 痰濕體質常見身體沉重、舌苔厚、大便黏膩的症狀,應健脾祛濕,宜進食陳皮、薏仁、茯苓、山楂、淮山蓮子瘦肉湯等。
  • 平和體質的體質中和,無明顯偏寒或偏熱,應平補養身,宜進食山藥、蓮子、栗子、鱸魚、山藥蓮子排骨湯等。
  • 素食者進補可選用植物性溫補食材,如黑豆、核桃、山藥、枸杞、紅棗、四神湯或淮山枸杞湯,既滋補又不燥熱

返回目錄

立冬2025|推介9款溫補養腎食材

王醫師指,立冬養生宜溫補陽氣、潤燥養陰、強健脾腎,以下推薦的數款立冬養生食材,性味多屬甘溫,既能補益臟腑,又適合香港濕暖氣候與常見體質。

立冬食物|1. 黑豆

  • 性味:甘、平
  • 功效:能補腎養血、利水消腫,適合腎虛、水腫、疲倦者

立冬食物|2. 山藥

  • 性味:甘、平
  • 功效:能健脾補肺、益腎固精,適合脾虛、消化不良者

立冬食物|3. 栗子

  • 性味:甘、溫
  • 功效:能補腎強筋、健脾益胃,適合腰膝酸軟、脾虛者

立冬食物|4. 羊肉

  • 性味:甘、熱
  • 功效:能溫補腎陽、暖中祛寒,適合陽虛、畏寒怕冷者

立冬食物|5. 枸杞子

  • 性味:甘、平
  • 功效:能補肝腎、益精明目,適合肝腎虛、眼乾疲倦者

立冬食物|6. 紅棗

  • 性味:甘、溫
  • 功效: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適合氣血虛弱、失眠者

立冬食物|7. 核桃

  • 性味:甘、溫
  • 功效:能補腎固精、潤腸通便,適合腎虛、健忘、便秘者

立冬食物|8. 百合

  • 性味:甘、微寒
  • 功效: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適合陰虛燥熱、咳嗽者

立冬食物|9. 鱸魚

  • 性味:甘、平
  • 功效:能補肝腎、益氣血,適合病後體虛、恢復期者

返回目錄

立冬2025|推介4款適合不同體質的養生湯水

王曉晴醫師精選4款立冬中醫補腎健脾、溫補養陰的湯水食療,適合香港氣候與體質調養,並附上材料、功效、做法、份量與宜忌建議。

立冬湯水|1. 黑豆栗子羊肉湯(3-4人份)

  • 材料:羊肉300g(汆水備用)、黑豆50g(炒香)、栗子(去殼)100g、當歸10g、生薑3片、水1.5L
  •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羊肉汆水去腥。
    2. 鍋中加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5小時。
    3. 加鹽調味即可。
  • 功效:溫補腎陽、強筋壯骨、驅寒暖身。
  • 宜忌:適合陽虛體質、手腳冰冷、冬日怕冷、腰膝酸軟者。陰虛火旺、口乾舌燥、易上火者不宜多食。

立冬湯水|2. 山藥枸杞瘦肉湯(3-4人份)

  • 材料:山藥150g(去皮切塊)、枸杞15g、瘦肉250g(汆水)、紅棗6粒(去核)、水1.5L
  •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瘦肉汆水備用。
    2. 鍋中加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 1 小時。
    3. 加鹽調味即可。
  • 功效:健脾益腎、養肝明目。
  • 宜忌:適合脾虛、氣虛、眼乾疲倦者。濕熱體質、腹脹者不宜多飲。

立冬湯水|3. 百合蓮子紅棗瘦肉湯(3-4人份)

  • 材料:乾百合30g、乾蓮子30g(去芯)、紅棗6粒(去核)、瘦肉250g(汆水)、水1.5L
  •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瘦肉汆水備用。
    2. 鍋中加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小時。
    3. 加鹽調味即可。
  • 功效:養陰潤肺、安神助眠。
  • 宜忌:適合陰虛體質、乾咳、心煩失眠多夢者。脾胃虛寒、易腹瀉者不宜多食。

立冬湯水|4. 淮山蓮子合桃鱸魚湯(3-4人份)

  • 材料:鱸魚1條(去鱗去內臟)、乾淮山30g、乾蓮子20g、合桃仁15g、紅棗6粒、生薑3片、水1.5L
  • 做法:
    1. 鱸魚煎香備用,其他材料洗淨。
    2. 鍋中加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 1.5 小時。
    3. 加鹽調味即可。
  • 功效:補脾益腎、養肝安神
  • 宜忌:適合病後康復期、氣血不足、脾腎兩虛者。濕熱重、皮膚易敏感者慎用。

返回目錄

立冬2025|不宜吃甚麼食物?

王醫師指,中醫強調「冬藏」,立冬後應保護陽氣、滋養陰精,避免飲食不當導致寒濕內生或火氣上升。立冬養生應少吃寒涼蔬果,例如西瓜、苦瓜,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瀉、手腳冰冷;少吃辛辣刺激之物,例如辣椒、麻辣火鍋,以免耗氣傷陰,損傷肺陰與腸胃導致口乾、喉痛、便秘;少吃過燥補品,例如鹿茸、附子,以免補過頭易上火,出現口瘡、鼻血、便秘等虛不受補的症狀。

返回目錄

立冬2025|保暖原則是甚麼?甚麼時間宜曬太陽?

王曉晴醫師表示,立冬是「冬藏」的開始,陽氣漸潛,陰氣漸盛,人體易受寒邪侵襲。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作息應早睡晚起,早睡可養陽氣,晚起可避晨寒,減少冷空氣刺激。立冬保暖應注重「頭、頸、腰、足」四大部位,並宜適度曬太陽以補陽氣,提升免疫力。

  • 「頭為諸陽之會」,是人體陽氣匯聚之處,風寒之邪最易從頭部入侵,導致感冒、頭痛、鼻塞等表證,外出宜戴帽子,避免頭部受風寒。
  • 頸部為「陽經之路」,血管與經絡密集,寒主收引,頸部受寒易引起頭痛、肩頸僵硬,宜圍頸巾保暖,避免穿低領衣物。
  • 腰為腎之府,「腎藏於腰」,冬季主腎,寒邪入侵易損腎陽,導致腰膝酸軟、畏寒、夜尿頻繁,宜穿高腰衣褲,避免腰部裸露。
  • 足部為「腎經起點」,「寒從足起」容易影響全身,受寒易導致感冒、腹瀉、手腳冰冷,宜穿厚襪、保暖鞋,睡前熱水浸腳。

另外,冬季陽氣潛藏,曬太陽可助人體吸收自然陽氣,提升免疫力。建議可在上午9-11時或下午3-4時,陽光柔和的時刻曬手背、背部、腿部尤佳,每日15-30分鐘,避免曝曬過久。

返回目錄

延伸閱讀:醫生揭打邊爐7大超傷腎行為 這樣煮致癌物恐高10倍 1種湯底最傷腎

---

相關文章:

日本實測6大暖身飲品 薑茶不是最保暖?第1名暖足1小時!咖啡越飲越凍?

冬天必吃10大暖身食物 不再手腳冰冷更防感冒!吃番薯保暖降血壓?

營養師解構手腳冰冷12大成因 恐患4類病徵兆 保暖要喝咖啡/茶?

冬天洗澡後皮膚乾燥痕癢 醫生教4招保濕 潤膚膏選哪種?水溫勿超這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