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爸為兩自閉症兒學習溝通技巧 籲以愛代替比較 4位SEN照顧者分享照顧日常

更新時間:12:39 2025-10-21 HKT
發佈時間:12:39 2025-10-21 HKT

為響應社會福利署2025-26年度「齊撐照顧者行動」及10月照顧者月,協康會邀請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照顧者分享真實故事,製作成短片,展示特殊需要學童家庭面對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呼籲社會大眾為照顧者打氣,並提升社會關注。

港爸為兩自閉症兒學習溝通技巧 呼籲以愛代替比較

四段影片的主角均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照顧者嘉許計劃」的得獎者。其中一名照顧者黎國基先生,育有兩名自閉症兒子。除工作外,他全心投入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陪伴他們玩樂及參與訓練,因他深信透過悉心教導定能持續進步。他積極參與培訓和親子活動,學習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溝通技巧,改善與兒子的溝通。他鼓勵大家避免比較,以冷靜態度教養,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另一個故事記錄的是隔代照顧者,何德光先生和蕭艷華女士的外孫女為早產雙胞胎,32周出生後,在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治療2個月,出院後成長和進食狀況仍需密切關注。兩夫婦特意結束生意並推遲旅行退休計劃,細心照顧孫女的日常生活,還積極學習照顧技巧。但他們並未因此過度保護,而是以鼓勵及支持的方式幫助她們發展。照顧過程雖具挑戰,但兩夫婦樂觀面對,彼此支持,積極尋求幫助,並在社區分享經驗。

SEN照顧者擔任義工 與同路人互助

翟佩茵女士育有一名患罕見病及腦癇症的10歲女兒,需以輪椅代步。為了親自陪伴女兒覆診她毅然放下工作,亦積極參與特殊幼兒中心及小學的各項訓練和活動。直至女兒情況稍穩定後,才重返職場。因為深切體會SEN家庭的困難,讓她積極擔任義工支援其他家長。她現任協康會同心家長會主席,致力向政府及社會反映照顧者困境及提出建議,爭取SEN家庭權益。

身為少數族裔的菲律賓媽媽 Vega Cherry Anne B育有兩名自閉症兒子。雖然面對巨大困難與壓力,她仍堅信早期介入是孩子發展的關鍵。透過參加管教課程,她改善了與孩子的溝通,從中也得以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和感受。她鼓勵家長欣賞孩子的優點,保持開放心態,並勇於尋求幫助。

照顧者常面臨哪些壓力?如何調整心態和減壓?

協康會區域經理吳鳳芝指出,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通常面臨多重壓力

  • 家庭成員或親友難以接受子女的特殊需要,導致家長感到自責和憂慮,甚至延誤子女接受評估和訓練。
  • 缺少個人空間,需全天候陪伴子女,尤其年幼子女自理能力低,令照顧者感到困身。
  • 經濟負擔沉重,專業治療及教育資源昂貴,加重家庭壓力。
  • 問題行為和情緒問題頻現,若缺乏有效教導,照顧者易累積負面情緒。
  • 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和前路感到迷惘,或擔心自己年老後沒有能力照顧子女。
  • 社區對特殊需要子女的不理解及批評,令照顧者感到難堪和被孤立。

照顧者可以怎樣做?

  • 參與家長資源中心和多元支援服務,增強抗逆力和互助網絡。
  • 尋求心理健康支援,包括心理諮詢及情緒管理技巧訓練。
  • 照顧者之間互相分享和扶持,尤其男士較少表達感受,應嘗試參與,加強社交支持。
  • 壓力「爆煲」時,宜獲得即時紓壓,如與家人或專業人士傾訴,避免累積壓力。

情緒調節與心態轉變:

  • 照顧者著眼在被照顧者或子女身上,而忽略自身的需要。宜多關注自己身心健康,才能更好陪伴子女。
  • 按子女特殊需要來調整期待,避免過高或過低。
  • 夫婦間妥善分工,共同承擔家庭責任,促進家庭和諧。
  • 與專業人士如社工保持溝通交流,持續提升照顧技能與信心。

吳鳳芝表示,照顧者最重要是覺察自己的情緒,當感到壓力「爆煲」時,找個「樹窿」傾訴,如與家人傾訴,避免累積壓力。長遠應尋求社工或專業人士的支援及互助。

---

相關文章:

自閉症兒童/成人階段有何分別?升學工作拍拖結婚如何適應?專家教3大社交貼士

成年自閉症被當性格缺陷?避免眼神交流/喜歡獨處是特徵?專家教分10大症狀

港幼童患嚴重濕疹被歧視 三孩母壓力爆煲不敢帶出街 醫療開支大冀政府支援

成人也會患ADHD!記性差情緒化是徵兆?6問題自測症狀 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