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想睡覺因飯氣攻心?醫生揭恐屬5大疾病警號 心臟病猝死風險增

更新時間:16:30 2025-09-26 HKT
發佈時間:16:30 2025-09-26 HKT

吃完飯後想睡覺未必只是因為吃太飽!有醫生指出,當飯後想睡覺的情況頻繁出現,可能是身體患上5大疾病的警號,甚至有機會是患上心臟病的徵兆,增加猝死風險。

飯後想睡覺因飯氣攻心?恐屬5大疾病警號

根據內媒《生命時報》報道,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生周大亮受訪時指出,關於飯後睏倦有一種說法認為,是腸胃為了消化大量食物而暫時佔用了大腦所需的血液與氧氣,導致腦部供血減少所引起。但事實上,大腦並未如此脆弱,其本身具備自我調節機制,不至於因一餐飯就陷入缺血狀態。他又指出,這種睏倦感雖屬正常生理現象,但也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發:

  1. 餐後血糖升高:特別是攝取較多主食的情況下,血糖會快速上升,促使機體釋放大量胰島素。胰島素會刺激體內的蛋白質合成,也使得色氨酸大量增加並被輸送至大腦;色氨酸隨後轉化為5-羥色胺,再進一步形成褪黑素,這個過程難免會讓人感到睏倦。
  2. 副交感神經興奮:食物可刺激副交感神經亢進,使其在增強消化功能的同時,引起血管舒張、心率減慢、呼吸減緩及血壓下降等生理反應,從而使人產生睡意。
  3. 身體產生飽足感:食物進入胃部後,為刺激胃酸、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小腸所分泌的膽囊收縮素會隨之增加。這種激素不僅是身體的一種飽足信號,還會激活大腦中管理睡眠的區域,讓人產生睡意。

頻繁想睡覺恐是5大疾病警號 血壓出現這數值要小心

周大亮醫生表示,如果飯後犯睏頻繁、程度嚴重,或伴隨其他症狀,例如頭暈、乏力等,也可能與以下5種疾病有關:

 

飯後想睡覺恐患甚麼疾病?

1. 飯後低血壓

這是老年人較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或血液透析患者,飯後容易出現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厥。建議這類人群在飯前、飯後半小時及飯後一小時各量一次血壓,若符合以下任一情況,即為飯後低血壓:

  • 收縮壓(高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
  • 餐前收縮壓高於100毫米汞柱,但餐後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
  • 餐後血壓僅輕微降低,但已出現頭暈、乏力等症狀。

2. 血糖異常

對於胰島素分泌遲緩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當血糖升高時,胰島素未能及時分泌。進食後,待血糖開始下降時,胰島素才大量分泌,此時在其作用下,血糖會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飯後低血糖。

3. 甲狀腺功能減退

此類患者因甲狀腺激素分泌量過少,不足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身體較難處於興奮狀態,本身即容易出現嗜睡、經常感到睏倦,或伴有表情遲鈍、說話節奏緩慢等表現,且這些症狀往往在飯後更為明顯。

4.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

夜間睡眠時反覆出現缺氧狀況,例如打鼻鼾、呼吸暫停,會導致白天產生代償性睏倦。這類患者即使睡眠時間充足,仍會因腦部長期缺氧,在飯後身體需氧量增加時出現嚴重睏倦。

5. 心臟疾病

由於飯後血液集中於胃腸道,供應至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心臟功能存在問題的人可能因此出現心慌、胸悶、乏力及睏倦等情況。一項研究顯示,白天總是睏倦的老年人,特別是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了66%,心源性猝死的風險也會增高。建議經常在飯後感到睏倦的老年人應定期接受心臟相關體檢。

4大方法防飯後睏倦 午睡勿超過這時間

周醫生指出,排除疾病因素後,若仍經常感到飯後睏倦,可嘗試調整以下4大生活細節:

1.控制飯量

每餐吃七分飽,能有效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並減少因腹脹所帶來的身體疲乏感。可適當減少澱粉類主食的總量,並將一部分精製主食替換為粗糧、豆類或薯類。需要特別留意,高糖、高脂的食物易造成血糖水平急劇波動,從而加重嗜睡感,應盡量減少攝取。

2. 飯後散步

飯後散步10分鐘,即有助於提升血液中的含氧量,使人更有活力,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加速消化過程,有助於克服飯後的睏倦感。

3. 曬太陽

日光是調節人體自然晝夜節律與睡眠的清醒周期。處於昏暗光線下,身體會開始生成褪黑素,使人感到疲倦;而在明亮的自然光線下,則有助於保持警覺與清醒。

4. 適當午睡

若午餐後難以保持清醒,小睡片刻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左右是最佳的解決方式。有研究顯示,午睡能對身體機能與精神表現產生積極影響,並有助提升反應能力。

資料來源:《生命時報》

延伸閱讀:午睡超過這時間 恐肥胖/高血壓 中風率高37%!飯後勿立即睡?

---

相關文章:

睡眠不足不止精神差 1原因更易患癌症/腦退化/中風 研究揭只睡X小時易中招    

睡太久可致糖尿病/高血壓?南韓研究揭女性1種睡眠習慣死亡風險增78%

手舉過頭恐越睡越累?醫生教正確睡姿改善12種疾病 冠心病/胃酸倒流應如何睡?

每天睡眠超過X小時恐傷身? 研究揭更易患糖尿病/腦退化 心血管病風險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