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1種咖啡恐失明?研究揭黃斑病變風險增7倍 醫生推薦護眼飲食法
發佈時間:13:14 2025-09-12 HKT

不是所有咖啡都健康!有醫生引述研究指,如果長期喝1種咖啡,出現黃斑病變風險竟可大幅增加7倍,恐增失明風險,到底應如何飲咖啡才不傷身?
常喝1種咖啡恐失明?研究揭黃斑病變風險增7倍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引述一項今年刊登於《Food Science & Nutrition》的研究指,咖啡是一種流行飲品,先前隊列研究顯示其可能降低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風險,常常因混雜因素和反向因果關係而受到偏差的影響,導致結果錯誤。研究這次使用新的方法來全面評估咖啡與黃斑病變之間的關聯:
研究有何發現?
研究透過分析英國和芬蘭超過50萬人的基因數據,結果發現:
- 透過遺傳統計分析工具發現,習慣飲用即溶咖啡者發生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提升近7倍。
- 研究者推測此現象可能與即溶咖啡製程中產生的丙烯醯胺或糖化終產物(AGEs)等有害物質相關,這些成分會加劇視網膜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進而誘發細胞退化。
- 需特別說明的是,此風險增加僅針對即溶咖啡,其他如手沖、虹吸、義式等現磨咖啡製法並未觀察到此現象。
劉醫生表示,即溶咖啡是透過高溫萃取咖啡液後,再經噴霧乾燥或冷凍乾燥製成粉末或顆粒狀,沖入熱水即可飲用,具有方便快速的特性。然而,此高溫加工過程可能產生對人體潛在有害的化合物,例如丙烯醯胺,部分品牌即溶咖啡會添加人工香料或穩定劑以提升風味與延長保存期限。
相較之下,現煮咖啡是直接由新鮮研磨咖啡豆沖泡而成,製程未經過度加工,因此能保留更多天然抗氧化物質,例如綠原酸,且較少產生有害副產物。若從健康角度考量,手沖咖啡無疑是更佳選擇。事實上,選擇優質現磨咖啡並適量飲用,對健康具有多項益處:
- 咖啡富含抗氧化物質,有助對抗自由基與慢性發炎。
- 研究顯示,飲用適量咖啡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與脂肪肝風險。
- 飲用咖啡它與降低帕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風險相關。
- 咖啡能提神醒腦,改善注意力與工作表現。
- 部分人群因飲用咖啡後促進腸道蠕動,而改善便秘問題。
推介護眼飲食4大貼士 必吃3種魚抗發炎
劉醫生進一步指出,若已罹患黃斑病變,可透過以下飲食方法維護眼睛健康:
- 應多攝取富含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的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羽衣甘藍和番薯葉等,這些成分有助過濾藍光並保護視網膜。
- 魚類中的Omega-3脂肪酸同樣關鍵,例如三文魚、鯖魚、秋刀魚,是抗發炎的健康食物。
- 補充鋅、維他命C、維他命E。
- 若平時習慣飲用即溶咖啡,建議逐步轉換為更天然安全的現磨現煮方式,透過緩慢沖泡過程,既能保留咖啡的益處,又能降低對眼睛的潛在負擔。
除了上述飲食方法,他也提醒日常需避免吸煙,因為煙草中的毒素會直接損傷視網膜血管。外出時應配戴具抗UV功能的太陽眼鏡,防範紫外線與藍光對視網膜的傷害。此外,平日務必定期接受眼科檢查,尤其有家族病史或曾出現視力模糊症狀者。
甚麼是黃斑病變?有何高危因素?
劉醫生表示,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心最重要的部位,負責清晰地看見視物、辨識顏色及進行閱讀。當黃斑部發生病變時,常見症狀包括視線中央模糊、視物扭曲變形,甚至無法辨識臉部表情或文字。此病變最常見形式為「乾性黃斑部病變」,其發展緩慢但持續惡化,是長者失明的主因之一。除了乾性黃斑部病變,他也指出黃斑病變有以下4大常見的危險因子:
- 年齡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50歲以上族群發生率明顯上升。
- 吸煙亦是重要危險因素,因尼古丁與自由基會加速視網膜細胞損傷。
- 長期暴露於強烈陽光,特別是紫外線環境下,會顯著增加發病機率。
- 具家族病史者、日常缺乏抗氧化營養素,例如葉黃素、維他命C、鋅、Omega-3脂肪酸,以及經常攝取高糖、高脂、加工食品的人,均屬黃斑病變的高風險人群。
資料來源: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
延伸閱讀:1種睡姿易致青光眼 醫生教9招預防老花/白內障/黃斑病變 用手指也可護眼?
---
相關文章:
50歲港婦常捱夜患黃斑病變 出現黑影眼底出血 中醫治療3個月回復正常 附護眼湯水
69歲港男視力模糊 患老年黃斑病變險變盲 用1療法後終改善 拆解成因/症狀/治療方法
防老花護眼食物|常用手機40歲前易老花 推介番薯果仁30種食物防白內障失明
35歲後易糖尿上眼致失明?專家公開一日護眼餐單 這些堅果/朱古力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