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綜合症|53歲婦患「媽媽手」10年無法自己紮頭髮 中醫浮針療法3個月止痛消炎

更新時間:20:20 2025-08-27 HKT
發佈時間:20:20 2025-08-27 HKT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中年婦女因長期從事家務或重覆性勞動工作,而飽受「媽媽手」(即腱鞘炎或腕管綜合症)之苦。此症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導致長期功能障礙。註冊中醫師周惠珊接受《星島頭條》訪問分享病例指,一名53歲「媽媽手」女患者,長達10年無法自己紮頭髮,透過中醫浮針療法及改善姿勢,成功紓緩痛楚,手腕恢復靈活。

53歲婦手腕痛患腕管綜合症 10年無法自己紮頭髮

註冊中醫師周惠珊表示,作為中醫師,她經常接觸此類患者,發現中醫針灸療法中的浮針治療,能有效緩解頑固性痛症。例如以下真實個案,53歲超市理貨員陳太(化名),歷經10年手腕痛楚,透過浮針療法重獲新生。她表示,此案例不僅彰顯中醫的療效,亦提醒讀者及早重視慢性炎症,避免誤區。

53歲陳太飽受「媽媽手」痛楚折磨達10年。(周惠珊醫師提供)
53歲陳太飽受「媽媽手」痛楚折磨達10年。(周惠珊醫師提供)
透過中醫浮針療法止痛消炎,助陳太改善媽媽手/腕管綜合症。(周惠珊醫師提供)
透過中醫浮針療法止痛消炎,助陳太改善媽媽手/腕管綜合症。(周惠珊醫師提供)

 

陳太左手症狀尤為嚴重,痛至無法穩握貨品;晨僵現象明顯,早晨刷牙時連牙刷亦握不穩。她曾嘗試注射類固醇及佩戴支架,惟症狀反覆發作,未能根治。功能評估顯示,陳太手腕向上彎曲角度不足30度(正常人約70度),握力僅餘15kg(正常女性超過25kg),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

針對陳太的病情,周醫師制定了分階段治療策略:

  • 急性期先鬆解前臂伸肌群以減壓。
  • 慢性期則處理深層旋後肌,改善局部供血。

療程安排為首周2次,其後每周1次,穩定後每月1次,共12次,歷時3個月。治療進程如下:

  • 第1-3次:晨僵時間減半,早晨刷牙不再掉落牙刷。
  • 第4-6次:手腕背屈角度增至45度,能單手捧起5kg米袋。
  • 第10次:握力回升至22kg,返回工作時可連續上貨兩小時。
  • 維持期:雖然骨刺仍存在,但炎症已消退,每月一次保養針以防復發。

陳太的反饋令人鼓舞:「10年來,第一次早晨不用家人幫忙紮頭髮!」她更表示:「現在懂得使用前臂發力,手腕輕鬆許多。」此案例證明,浮針療法不僅緩解痛楚,更幫助患者重建正確用力習慣。

浮針療法的原理是甚麼?為何有效改善痛症?

周惠珊醫師解釋,浮針療法,又稱浮針針灸,源自中醫針灸學,是一種微創治療技術。它使用使用一次性針具,沿著肌肉筋膜層淺層刺入,針對軟組織的淺層筋膜進行鬆解。與傳統針灸不同,浮針不深入經絡穴位,而是聚焦於肌肉筋膜的張力異常,透過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及修復組織。浮針的原理基於「筋膜鬆解」概念,能快速緩解急性痛楚,並在慢性期改善深層組織供血不足。該療法安全、無副作用,適合慢性痛症患者,尤其適用於手腕、肩頸等勞損部位。

「媽媽手」慢性腱鞘炎 自我護理方法3大建議

除了針灸治療,周惠珊醫師又分享3個實用的日常護理技巧,有助預防及管理慢性腱鞘炎:

  1. 熱敷黃金時段:在淋浴後使用暖鹽包敷手腕,促進血液循環。但注意,急性紅腫期禁用熱敷,以免加劇炎症。
  2. 退化關節運動:掌心壓健身球畫「8」字,或使用橡筋帶進行抗阻伸腕練習,強化肌肉並改善關節靈活性。
  3. 職場自救法:理貨員可改用手推車代替手提重物;主婦則建議使用電動開罐器,減少手腕負荷。

「媽媽手」長期患者3大護理迷思

周惠珊醫師提醒,長期飽受腕管綜合症痛楚折磨的患者需特別注意這些常見誤區:

誤區1:痛時即貼藥膏

  • 正解:亂用藥膏可能導致皮膚脆弱,應遵醫囑使用。

誤區2:長期佩戴硬支架即安全

  • 正解:過度依賴支架可致肌肉萎縮,宜間歇使用。

誤區3:不痛即停治療

  • 正解:慢性炎症需鞏固期,定期追蹤以防復發。

周醫師表示,若出現相關痛症應及早求醫,避免延誤。預防勝於治療,日常養生如正確用力及適度運動,方能遠離痛症之苦。

延伸閱讀:一落雨關節痛吃甚麼?營養師推介5大類食物紓緩 雞蛋/士多啤梨也可消炎止痛?

---

相關文章:

常玩手機手腕疼痛恐患「媽媽手」中醫教2招快速止痛 附自測方法

抱孩子/做家務易有媽媽手?中醫教5招止痛防復發 按這位置3分鐘即紓緩

足踝扭傷|拗柴冰敷/熱敷?亂搽藥酒恐更傷?中醫救拗柴處理消腫方法

錯姿勢用電腦易致脊椎側彎 常常腰痠背痛 專家教3招止痛伸展脊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