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安靜/暴躁恐腦退化 專家揭認知衰退7大徵兆 多做1類活動可預防
發佈時間:18:45 2025-07-08 HKT

【腦退化徵兆】溫和的人突然變得暴躁,性格大變也可能是腦退化徵兆?多位腦神經及心理學專家列出認知能力衰退的7大警號,除了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之外,初期認知衰退患者還會出現甚麼症狀或行為變化?
腦退化徵兆|如何分辨記憶變差是腦退化/正常老化?
外媒《Eating Well》邀請了多位專家解構腦退化的各種可能徵兆。心理學家Sarah Garcia-Beaumie博士指,走進房間突然想不起要做甚麼,這種大腦短路的情況很常見,不一定是腦退化的徵兆,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壓力增加、分心、一心多用、焦慮、抑鬱等都可能是誘因。但當一個人的記憶力、注意力或語言能力下降的情況,比以前更頻繁地出現,以至於其他人都開始注意到,通常是認知衰退的早期徵兆。不過她提醒,未解決的心理困擾或未治療的健康問題,都可能會增加罹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腦神經科醫生Thomas Hammond表示,正常老化可能會導致回憶出現輕微延遲,例如記不起人的名字,但之後就能想起來。忘記對話或重要約會,或在熟悉的地方感到迷路,才更令人擔憂,可能是早期認知障礙症狀徵兆。
腦退化徵兆|不只健忘!認知能力衰退7大常見警號
專家們提出7個認知能力下降的常見跡象:
腦退化徵兆|1. 拼命保持領先地位
Garcia-Beaumie博士表示,大腦的皮質邊緣系統負責調節焦慮感,這裡也正好是處理速度、注意力、計劃、判斷、組織和許多思考技能的區域。因此如果大腦這個區域因壓力或焦慮而發生變化,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這些神經通路在資訊處理過程中也至關重要,如果對一些事物不再關注,大腦就無法對它們進行編碼並保留成長期記憶。
腦退化徵兆|2. 找不到想用的詞語
臨床催眠治療師Aubry Alvarez-Bakker博士指,認知能力下降體現於幾乎所有日常任務,特別是語言能力。即使是像說出電器的名字這樣簡單的事情,也會讓大腦網絡高度活躍,也是察覺早期認知衰退的指標。當患者忘記一個這麼簡單而具體的詞語,就會試圖用描述的方式表達。久而久之,發現自己開始難以跟上對話,可能會引發社交焦慮。
隨著年齡增長,促使新腦細胞生成的BDNF蛋白質生成量也下降,吃藍莓、薑黃、綠茶和黑朱古力有助促進體內BDNF分泌,進而預防認知衰退。
腦退化徵兆|3. 對以前喜歡的事物感到厭倦
Alvarez-Bakker博士表示,冷淡是嚴重過勞的常見症狀,因此很容易忽略它也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可能症狀,實際上也是最常見的症狀。患者會突然對曾經熱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或輕易放棄;一些原本輕而易舉的事情現在變得難以完成,或會令患者完全迴避複雜的任務。
可是,遠離刺激只會加速認知衰退。當對一切都漸漸無感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將深愛的事物,例如音樂、藝術、運動、回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提升對生活的參與度和刺激感。
腦退化徵兆|4. 行為不符合性格
細微的性格變化也是經常被忽視的認知能力下降跡象,因為它們很容易被歸咎於慢性壓力,才變得容易生氣或開始罵髒話。
心理學家Isaac Tourgeman博士表示,患者可能也會開始逃避社交互動,當和別人在一起時,不會參與討論,而是保持沉默,他們通常被認為是害羞。不過,當曾經健談的人變得沉默寡言,就是認知能力下降的早期跡象。無論壓力是不是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原因,壓力管理對於預防或減輕認知退化都非常重要。
腦退化徵兆|5. 經常沉思和表現憂心
不斷地反思和擔憂會讓人的戰鬥或逃跑反應過度活化,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慢性壓力的症狀,與認知能力下降很類似。
神經科學家Caroline Leaf博士指,不受控制的有害思維可能隨著時間在大腦和身體中造成輕微發炎狀態,影響認知健康,以及記憶或回憶資訊的能力。如果不加以控制,將演變成不同程度的認知衰退。因此,解決令人反覆思考和擔憂的根源,對於改善和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的症狀至關重要。
腦退化徵兆|6. 最近生病或患有慢性病
Thomas Hammond醫生指,認知遲鈍是流感、泌尿道感染、腸胃炎等常見疾病的非常普遍的特徵,輕微感染引起的代謝壓力常導致短暫的認知能力下降。睡眠障礙和睡眠窒息症也會引致認知下降的情況。通過治療這些疾病,認知症狀就有機會得到改善;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增加腦退化的風險。
Isaac Tourgeman博士亦表示,憂鬱症會導致所謂的「假性認知障礙症」,症狀表現為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和動力下降。由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並安排適當治療相當重要。
腦退化徵兆|7. 其他人都注意到症狀
Caroline Leaf博士表示,如果任何認識的人都注意到這些症狀隨時間持續加劇,就已經是明顯的認知能力下降表現了。因為通常患者是最後才意識到問題的人,因此,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主動地採取行動至關重要。
腦退化徵兆|如何預防或減緩認知能力衰退?
心理學家Isaac Tourgeman博士表示,雖然目前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影響環境對基因的影響。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採取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如MIND飲食法)、規律運動、減少壓力、感覺自己是有用的,以及保持社交,都能帶來長期的正面影響。
Garcia-Beaumie博士則指,如果少了維持大腦活躍的活動,任何用於避免或改善認知能力的「健康生活方式」都是不完整的。多做一些喜歡的且具挑戰性的活動,再結合其他健康習慣,最有效維持健康認知狀態。
腦退化症5年後已是晚期 解構不同階段症狀變化
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影響,部份且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
1. 早期症狀(第1-2年)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患者的症狀,只是因為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常見症狀包括失去短期記憶;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學習新事物及跟隨複雜指令感困難;判斷力減退、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2. 中期症狀(第2-5年)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症狀包括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3. 晚期症狀(第5年後)
患者生活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症狀包括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不能處理日常生活、需要長期照顧;生理時鐘混亂。
延伸閱讀:營養師教5pm後不做6件事可護腦 吃黑朱古力也上榜?
---
相關文章:
防腦退化|研究揭必吃這類蔬菜 大腦年輕11歲 營養師教這樣吃更護腦
65歲婦常健忘陷早期腦退化 醫生教4招半年逆轉失智 多吃1種魚護腦
記性差/反應慢因大腦堵塞?醫生教4按摩步驟助大腦排毒 防腦退化/柏金遜病
40歲起腦細胞始退化 哈佛揭4大惡習加速大腦萎縮 不愛社交也易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