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用身體4部位更長壽 腦退化風險更低 做這運動可多活11年 專家教3招提升活力

更新時間:12:22 2025-05-26 HKT
發佈時間:12:22 2025-05-26 HKT

想健康長壽,定期運動是不可或缺的。有專家指,日常多用身體4大部位,不但有助延長壽命,更可預防腦退化,當中常做這種運動,甚至可多活近11年,到底如何做才最有效延壽?

勤用身體4部位延壽防腦退化 做這運動可多活11年

據內媒《生命時報》指,長壽老人雖在生活習慣與飲食偏好上各有不同,卻普遍具備「勤快」這項共同特質。這種勤快並非指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而是體現在「四勤」的實踐上。

甚麼是「四勤」?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防治與管理分會名譽會長張韜玉接受訪問指,「四勤」實為長壽者善加運用的4大部位:

勤用身體哪些部位更長壽?

 

 

勤用身體4部位助長壽

1. 腿勤走

《英格蘭運動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40歲以上且日常活動量極少的人群,若將每日步行時間提升至111.2分鐘,預期壽命可延長近11年。簡單的步行,尤其是快步走,可調動人體最大、最強健的下肢肌群。若配合加大步幅、提升速度及踮腳尖等技巧,更能強化肌肉刺激強度,不僅大幅提升能量消耗效率,更有助於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回流至心臟系統。

2. 手勤練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曾發現,70歲以上長者若經常從事手作活動,能顯著降低罹患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風險。因此,無論是書寫、編織、摺紙等需要精細手部協調的活動,或是進行彈力帶阻力訓練,這些動作都能有效刺激大腦皮質層。不僅能增強神經系統的敏感度與控制能力,更能讓大腦更有彈性。

3. 嘴勤張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有研究指出,每日參與社交活動的長者不僅更長壽,其全因死亡率可降低約10%,平均存活時間亦明顯延長。社交活動中頻繁的語言交流能有效鍛鍊面部肌肉群,而透過傾聽與表達的互動過程,更能顯著提升大腦處理資訊與傳遞訊息的能力,使思維更為敏捷、語言組織更加流暢。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氣象醫養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天晨表示,「嘴勤張」的養生原則在飲食方面還可以表現為「細嚼慢嚥」的進食方式。這種進食習慣能讓牙齒充分研磨食物,有效刺激唾液澱粉酶分泌,在食物進入胃部前就啟動消化程序,形成保護性潤滑層,並為腸胃系統爭取充分的準備時間,從而顯著減輕整個消化道的代謝負擔。

4. 腦勤思

根據《中國老年健康與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追蹤調查》中顯示,持續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並積極接觸新鮮事物,是百歲人瑞群體中最為突出的共同特徵之一。大腦作為人體指揮中心的重要性,而思考活動正是維持大腦活力的最佳鍛鍊方式。勤思考的關鍵在於保持好奇心、保持學習,例如堅持閱讀、學習新樂器和新知識等。

常久坐恐增健康風險 每日坐超過這時間死亡率增57%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更生指出,長壽者無一例外都具有勤奮特質。根據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資料顯示,中國居民每日平均靜坐時間高達8.8小時,輕度體力活動僅5.7小時,中高強度運動更僅有10.4分鐘。不論是因工作需求久坐辦公,或沉迷與電子娛樂,大多數中國居民超過一半的清醒時間都處於靜坐狀態。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氣象醫養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天晨指出,這種「能坐不站、能躺不坐」的懶惰生活模式,皆是引起諸多健康問題來源。

  • 長期久坐不動會對人體,會令脊椎與骨盆區域承受異常壓力,直接導致頸椎病變和腰椎間盤突出風險倍增。
  • 肌肉群因長期缺乏運動,導致過於鬆弛,力量逐漸減弱,連帶影響腸胃蠕動功能與血液循環效率,引發消化不良與便秘等。
  • 身體平衡感與穩定度明顯衰退,大幅提高跌倒受傷機率。
  • 新陳代謝速率減緩造成能量消耗不足,脂肪堆積形成肥胖問題,而肥胖正是誘發動脈粥狀硬化與「三高」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研究數據顯示,每日久坐超過11.6小時者相較於少於9.3小時的族群,全因死亡率激增57%,且規律運動也無法完全抵消久坐的負面效應。
  • 世界衛生組織更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列為全球死亡率第四大危險因子,其危害程度僅次於高血壓、吸菸及糖尿病等重大健康威脅。

專家教3招提升活力 這2種運動做1分鐘也有效

報道中指出,現代人生活節奏急速,常以沒有時間、太疲累等理由延遲運動計畫。有專家提出以下3大建議,解決少靜多動的困難:

1. 找時間運動

與其苦惱如何擠出大段時間運動,不如把握日常零碎時間以化整為零的運動更實際有效。建議可將坐電梯改為爬樓梯、飯後散步10至20分鐘、每坐30分鐘就起身活動1分鐘,例如靠牆深蹲或墊腳尖,以及搭乘交通工具時刻意提前兩站下車步行往目的地。

2. 運動強度慢慢遞增

對於少運動的人而言,貿然進行高強度訓練,不僅容易增加受傷風險,更可能引發心理排斥。建議應從基礎的散步開始建立運動習慣,逐步調整速度、步幅與持續時間,待身體適應後自然會產生挑戰更高強度的運動慾望。此時,可嘗試慢跑、踩單車或肌力訓練等進階項目。特別是年長者因體能限制,更適合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低衝擊性運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運動強度指引,成年人每周應達到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跳舞、遛狗、做家務和健走等能輕微提升心率的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鍛鍊,包括快速游泳、競技運動、上坡健走、快速踩單車等會明顯加速心跳與呼吸的運動。

3. 尋找一起運動的朋友

建議參與羽球、乒乓球等運動社團或組成健身群不僅能達到鍛鍊身體的效果,更能在過程中結識志趣相投的朋友,透過互相激勵與監督的團體動力,大幅提升運動習慣的持續性。除了結伴運動外,「手工社交」這類非語言互動模式特別適合有社交焦慮傾向者,既互不打擾,又能享受群體陪伴伴。

劉更生教授指出,過度勤快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例如部分人白天久坐,刻意在晚間進行高強度運動,結果因運動後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導致失眠,長期下來打亂生理時鐘,造成健康負擔;另有些人即使已出現明顯疲勞、呼吸急促、肌肉酸痛和疲倦,仍勉強自己完成訓練,反而會大幅增加運動傷害風險,最終造成身體更大負擔

資料來源:《生命時報》

延伸閱讀:必吃11種長壽食物防腦退化 抗老名醫大推1種好油改善認知 怎樣攝取最有效?

---

相關文章:

最佳長壽運動!健身教練教3招增強肌肉身體更靈活 這樣走路改善平衡/心肺功能

長壽秘訣|101歲教授先天缺長壽基因 後天做好7件事長命百歲 最愛吃5類食物

左側睡成最佳長壽睡姿 專家公開4大功效 仰睡1原因僅排第2名

推薦12種食物越吃越長壽 這款小食也上榜 更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