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少睡幾小時洗腎風險增2倍? 專家教3招護腎 這樣洗澡也有效!
發佈時間:13:05 2025-05-13 HKT

睡得少除了影響健康,也易增加洗腎風險?有醫生指出,每晚睡眠不足1個時數,洗腎風險恐增加2倍。要避免腎功能變差和洗腎,他教3大方法保護腎臟健康,當中竟然包括1種洗澡方法!
每晚少睡幾小時洗腎風險增2倍?專家教3招護腎
根據日媒《東洋経済》報道,日本東北大學榮譽教授、腎臟科醫生上月正博在《東北大学病院が開発した 弱った腎臓を自力で元気にする方法》中指,透過改變日常飲食和運動習慣,可以幫助改善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腎功能。他特別列出3大保護腎臟健康的方法,有助預防腎病。
如何有效護腎防腎病?
護臟3大方法:
1. 浸浴
浸浴時全身浸入溫熱的水中能帶來極度舒適的感受,這種舒適感主要源自溫熱效應。當身體逐漸變暖時,皮膚表層的微血管與皮下血管會自然擴張,促使血液循環比平常更為順暢。
這樣的變化不僅能加速新陳代謝,更有助於排除體內積累的疲勞物質與廢物,有效緩解肌肉緊繃、酸痛與疲憊感,進而達到深度放鬆的效果。此外,改善的血液循環能增強腎臟機能,產生自然的利尿作用。雖然浸浴對腎臟有益,但仍需注意幾個重點:
- 關於浸浴的時間,建議選擇吃飯前時段,但切記事先補充1至2杯常溫開水,以防脫水。
- 浸浴時由於溫度會突然變化,可能引發血壓驟升,導致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時更需謹防因環境溫差導致的潛在風險,務必預先暖熱更衣室和浴室。
- 入浴時應先從心臟最遠的四肢開始沖淋溫水,最理想的水溫控制約在38至40度的狀態。若選擇半身浴方式,水位應維持在太陽神經叢位置為佳,避免水位過高造成心臟負擔。
- 從浴缸出來時切忌猛然起身,正確做法是先移至浴缸邊緣坐穩,再分段緩慢離開浴缸。洗澡後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 對於正在接受洗腎者,治療當日應避免浸浴以防穿刺部位感染,建議改以淋浴方式清潔身體。
2. 提升睡眠品質
充足且高品質的睡眠是維持健康生活的關鍵要素,而日本大阪大學有研究團隊針對1601名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四年追蹤發現,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的人士,需要透析風險增加2.1倍;而睡眠超過8小時風險更增加1.5倍。因此,睡眠時間的長短和睡眠品質對腎臟至關重要。
若出現夜間頻繁醒來、入睡困難、早晨起床後仍感倦怠需反覆補眠,或是即使睡眠時間充足白天仍持續嗜睡等,則可能是睡眠品質不佳。為確保晚上的高品質的睡眠,除了每天檢查自己的睡眠環境,建議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並將每日睡眠時間維持在7小時:
- 早上起床後曬曬太陽。
- 日間進行適度運動。
- 若白天感到倦怠,可以進行小休。
- 晚餐應在睡覺前3小時完成。
- 睡前避免看電視、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
3. 每日刷牙
牙周病與腎功能有密切關聯,牙周病會引發牙齦發炎並破壞支撐牙齒的骨骼,此時牙周病菌產生的毒素會透過血液循環遍布全身,損害血管內表面,進而影響腎臟功能。有研究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比例是健康人群的1.7倍。雖然確切機制尚未查明,但可能與慢性腎臟病導致的免疫功能下降、鈣質吸收異常及骨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上月正博教授也提出以下建議保護牙齒:
- 刷牙時不僅要使用牙刷,更要搭配牙線或牙間刷仔細清潔牙縫及牙齦邊緣。
- 雖然理想的方法是每餐進食後都徹底清潔,但考慮到不少人早晨時間匆忙、午間可能不便等因素,因此,建議至少要做到睡前進行一次完整口腔清潔。這是因為睡眠時唾液會減少分泌,牙齒無法透過唾液來自我清潔、抗菌和免疫等。
- 要特別提醒,口腔健康不能僅靠日常清潔,還建議定期接受牙科檢查與專業清潔。
腎臟病患者較易患肌少症?小心5大徵狀
上月正博教授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尤其是長者更需特別注意,肌少症是一種由於肌肉質量下降而導致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下降的疾病。對於腎臟病患者而言,容易出現肌肉量減少,甚至可能伴隨肌少症或虛弱症,則會加速病情的惡化。因此,無論是否患有腎臟疾病,肌少症屬於不容忽視的健康警訊。若未及時介入,身體機能就會下降,變得越來越虛弱,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會發展到需要護理的「虛弱」狀態。一旦出現以下徵兆,可能是肌少症或衰弱症的早期警號:
- 行走速度明顯變慢
- 需要倚靠扶手或拐杖才能行走
- 開塑膠瓶的瓶蓋都感到吃力
- 持續性疲勞感且缺乏動力
- 半年內體重無故減輕2至3公斤以上
1招自測肌少症 出現1種情況須提高警惕
上月正博教授教1種簡單的方法,即測量小腿肌肉厚度,檢查是否患有肌少症:
- 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組成一個環,並用環抓住小腿最粗的部位。
- 如果手指繞出的圈較大,且與小腿之間有空隙,則需要特別留意。
他提醒,如果症狀持續惡化導致身體機能嚴重衰退,可能將面臨長期臥床的風險。尤其是高危險族群更應立即採取行動,從規律運動與飲食調整雙管齊下,及早預防肌少症的發生。
腎病/腎衰竭初期症狀 留意小便變化
據本港醫管局資料指,腎臟主要功能包括排泄經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協調體內水分、電解物、酸鹼度、血壓等,製造紅血球激素,以及協助製造維他命D。當腎臟功能因某些原因長期受到嚴重傷害,體內廢物累積,引發多種身體功能的問題,有機會演變為慢性腎衰竭。
不過,初期的腎病及慢性腎衰竭徵狀並不明顯,較常出現的症狀如下:
- 小便帶血 / 茶色尿(血尿)
- 小便帶泡沫(蛋白尿)
- 小便混濁(尿感染)
- 小便赤痛、頻密
- 小便感困難、不暢順
- 小便排出小沙石
- 多尿、尿量減少、夜尿
- 腰腹疼痛
- 足踝或眼皮浮腫
- 血壓高
腎衰竭4大高危人士 嚴重恐洗腎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當腎臟功能因某些原因長期受到嚴重傷害,其排泄體內新陳代謝廢物的功能受損,身體內的廢物會累積,且引發多種身體功能的問題,引發慢性腎衰竭。
當到達末期腎功能衰竭階段,病人須透過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才得以維持生命。當中,患有下列疾病的病人有較高風險患上慢性腎衰竭:
- 糖尿病
- 腎小球腎炎,包括紅斑狼瘡腎炎
- 高血壓
- 先天性腎病及有腎病家族病歷
延伸閱讀:腎病年殺逾1700港人 護腎必吃13種「超級食物」 常吃這好油更防癌症/腦退化
---
相關文章:
如何飲水免洗腎?醫生教5招護腎 3個月改善腎功能 必須這時間入睡
去旅行恐加劇腎病?醫生揭10大傷腎旅行習慣 坐長途機也高危?
吃這種麵包易水腫傷腎? 醫生揭3款不鹹食物極高鈉 學3招護腎排鈉
腎病年殺1700港人 醫生教5字口訣自測腎病症狀 易倦/水腫恐中招!